我们家孩子的一本睡前故事,叫《兔子和熊不一样》,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兔崽子和熊孩子是一对好朋友。熊孩子西西要去参加熊孩子们夏令营。
感情好得难舍难分的兔崽子朵朵想跟着一起去。兔子娘百般劝阻,告诉她熊孩子的世界不适合兔子生活,无效。小兔崽子执意跟着熊孩子去了熊孩子夏令营。
放心,这不是黑童话。
一窝惊奇的熊崽子们没有一掌拍死兔崽子拿去红烧白灼。但是生活习惯和三观不合,还是深深地考验着“彼此深爱”的熊孩子和兔崽子。
熊孩子无私地把最新的队服让给兔崽子穿,自己则选择穿去年的旧款。
但宽大的熊衣服,在让兔子片刻的感动之后,没有体会到在新环境生活多融洽,多美好。她时不时被过宽的队服绊倒,挂住。
熊孩子夏令营还有爬树比赛,抓鱼比赛,这类八字不合的活动,可折腾死了爱吃萝卜爱青菜的温柔小白兔。
处处受挫不如意的兔子离营出走。
委屈失望的熊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把自最好最好的东西都让给了兔子,她还是不领情不开心地逃跑。
这时候,感情专家熊营长出场开解,让熊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西西在营长的开导下,明白熊孩子世界里的这些活动,并不适合兔崽子世界。他懊恼难过,自己没有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兔崽子的需求。
熊孩子找到了失落悲伤得躲在树洞里的兔崽子,给了她一件改小的合身队服,陪着她玩兔崽子世界的游戏,比如说活蹦乱跳和拔拔青菜萝卜之类的。
西西应该是一只很有领导力的熊。在他的倡导下,熊孩子世界特别为兔崽子举行拔萝卜大赛,给足了兔崽子面子人文主义关怀。结果她拿了个拔萝卜top1奖牌,找到了融入感和自尊。
夜深人静的时候,两个人在荡秋千底下说悄悄话。
熊孩子问:“朵朵,还有什么是你喜欢的?”
兔崽子小声说:“我最喜欢的,当然是你啦,我最好的朋友!”
这基情满满的对话……不能我一人瞎附上原文感受一下:
呃……这真是讲纯洁友谊的童话么?
读着第一遍的时候,我还不确定,等看到这爱意满满的最后一页,确定这讲的不是一对CP的爱情教育故事?这狗粮撒得……
作为童书故事本身,大概是想让小朋友感受同理心,会感同身受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把这个有时描述得有点怪异的好基友故事,解读成人际中的亲密关系,看起来就熟悉多了。
我们常常自以为,“爱你的时候,把我认为最好的给你”,是一种无私的牺牲。
但这感动的可能只是你自己。如果你的给予并不是对方所需,甚至让对方产生压力,那么你自以为的“无私”只是空降的负担,也许还带着你颐指气使的理所当然:因为“我爱你,才为你做出了牺牲”,因为“都是为你好”……
我们很小就背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是已经被定义的“道德不正确”。
自己不要的东西,甩给别人,大多是出于损人利己的考虑。因为有道义标准在,所以是非对错,泾渭分明。一旦被压迫,可以举起抗议的旗帜,义愤填膺地声张。
而“己所欲,强施于人”,绝对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道义上更具天然优势。
因为常常披着“我爱你”,“我对你好”的外衣,带着有坦荡荡的压迫感。强势的爱常常说着“我都是为你好”,“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而你却一点都不理解我”……
很多消化不良的人,只能像那只被爱得不知所措的兔子一样,默默逃避这被强势分配的“爱”。
还有那只总是被迁就的兔子。
童话终究只是平面的童话世界,一次只专注于说一个浅白的道理。让幼小的孩子同情弱者,迁就它们的能力局限。
现实世界中,作为成人的我们真切地感慨着一个更重要的道理:不要当一只需要随时被迁就的弱小兔子。
同理心、同情心、换位思考的善良,对于强者来说,永远只是暂时施展的美德。如果你是弱者,没有人会永远迁就你,照顾你。
当下的体谅理解,可以制造一场临时的感动。但长久的关系中,终究需要势均力敌的实力气场,以越来越接近的高度和视角共同阅览生活。
真正好童话里的深远道理,反而要经历成年的诸多之后,才能有恍然大悟的通彻。
所以这大概不算是个好童话。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