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多姿多彩的三国几乎失去了它所有的颜色。司马懿最先料到诸葛亮命不久矣,根据《魏国氏春秋》和《晋书》等史书记载,司马懿问诸葛亮“食可几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马懿从这里就判断出了诸葛亮活不长。
或许有些小伙伴会有疑问,三四升究竟是多少?吃这么多就意味着命不长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当然本篇仅代表个人观点,只图一乐,大家看看就好。(小编可不是逃避责任哦,就是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小编要和大家一起弄清楚,三国时期的三四升究竟是多少?
“升”是容量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在秦汉,容量从小到大可分为升、斗、斛(石)、钟,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一般认为斛与石相通。也就是说,1石=10斗=100升。古代很难精确地称重,不过用容量计算就很容易,特别是计算粮食谷物。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是2000毫升;1斗升重2.7斤,那么1升就是0.27斤,三四升就是0.81-1.08,因此诸葛亮每一天吃的“三四升米”也就是今天的一斤米左右。
可能就有人想说,我一天也吃不了一斤米啊,一碗饭可能就三两,一天吃个六两米饭就差不多了。这句话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错,但是我们需要考虑时代的不同。一是现在的“三两米饭”指的是大米煮熟后,而古人一般说的是煮熟之前。粮食谷物煮熟后会有部分流失,诸葛亮嘴里的也就没有一斤米。二是诸葛亮吃的米也许指的并不是大米。秦汉时期人们的主食是“粟菽”——粟(sù)指小米,菽(shū)指大豆,如果再往前推一点,商周的主食是“黍稷”(黍shǔ指黄米,稷jì同粟,指小米)。
曹植的七步诗中写了“煮豆燃豆萁”,而不是煮饭烧秸秆,毕竟在那个时期,水稻和小麦并不像现在如此普及。那么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吃的米很可能是小米。现代的人吃饭少是因为有很多肉蛋、蔬菜瓜果等补充营养,而且还有不少油。如果现在让你试着每天吃饭就配点咸菜,那么你的饭量就得增加好几倍了。
在战乱纷纷的三国时代,肉蛋蔬菜等各种副食都是十分缺乏的,尽管诸葛亮身居要职,但是行军在外伙食不大好,而且蜀军粮食供应不足,诸葛亮的饮食不能是大鱼大肉,毕竟军中的条件不允许。他一天仅仅吃上一斤小米(还是煮熟之前的),即使是加点小菜小肉,也真的是很少。当年的廉颇为了显示自己还没老,一顿吃上2.7斤米和5斤肉,是一顿的饭量哦。
虽然诸葛亮是文官而不是武将,但是不管怎么看,每一天吃三四升米确实有点少。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命不长的原因,除了吃得比较少之外,还有事务繁忙。诸葛亮日常处理军政事务,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自己亲自过问。这么多的工作量,饮食很少,睡眠时间也不多。诸葛亮是一个人,精力总会很快消耗完。
因此大家还是要多注重自己的身体,毕竟有句老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得一点也没错!诸葛亮病逝的时候才54岁,而司马懿比他还大两岁。假如丞相再多活个几年,那么司马家可能也没那么快统一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