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须河是一年四季各有风情的一条河,比黄河温和,更有生活气息,岸边花红柳绿,有喜欢垂钓者在此打发着闲时。走过的路人,也不显得步履匆匆,就象是日常归家的必经之路一样,看一眼河水,看一眼脚下的路。
居然还有一条狗,下去扑腾着打个滚儿,弄得一身水来,不知道是不是热得以为是夏天到了。或许是下水后方知季节认知错误,赶紧地逃上岸来,使劲儿抖落着身子,想甩掉那沉沉的水珠。
沿着江山路南行,到了小双桥附近,那里有一段当地人熟知的一条铁路。
江山路是新翻修成的一条路,双向六车道,中间是花坛隔离带,两边有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景观。就是在这样的一条路上,突兀地横着几条铁轨。会让有些对这条路不熟悉的人,减速不及,车辆在铁轨道弄出很大的声响,吓自己一跳。
一位朋友就曾因为晚间开车,视线不好而将车轮双双卡在铁轨上,同时爆胎。后来被4S救援,修车费花了好几千。
这样的一条看起来似乎是废弃的一条铁路,为什么一直横在这里呢?因为它的大名鼎鼎,几乎是建国早期郑州的一张名片。这便是被称之为5901工程的一部分,京广铁路通向三所的一条专线。
这条长约6公里的铁路,在国家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修起来并不容易。这一段铁轨,来自苏联,仔细看后却发现,至少来自两个生产批次。就象一家人盖房子,一部分土坏,一部分青砖,一部分红砖一样,有时候直不是为了花色好看,而是一次真的凑不起。
这段铁路,毛主席曾经乘坐专列由此经过,在三所住过三个晚上。不由得想起来听到的民间传说,话说当初为三所选址,直升机在郑州上空,看到一大片庄稼地,长势特别喜人,跟周边的都不一样。于是,选址人员来到现场,看了这块地方的风水。又问,这是什么地方?旁边人答:毛庄。
神奇不?这三所就毫无悬念地建在了此处,至今,无论什么时候到三所,都能够感受到这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而这段铁路,也镶嵌在郑州的中北方,见证着这座城市,与祖国同步成长。短短70年,新中国由底子薄、人口多、压力大,一跃而起,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强国。不由得内心里生起无比的自豪感。
折返向北,回到黄河大堤处的那个疑问处。探得究竟,原来这里是黄河花园口十八门闸。话说这是1960年前后,为了花园口以下区域的灌溉,在这里修建了黄河大坝,同时,在坝的南端,建了十八门闸。
在需要放水的时候,从黄河南侧打开闸门,黄河水便倾泄而出,向南流入东风渠,也就是说这里曾是东风渠的渠首。
后来,由于黄河於堵严重,造成黄河的失控泛滥,为了不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将大坝炸掉,十八门闸也就此作废。黄河河道向北滚流,而原来的十八门闸处,便自然形成了一处小小湖泊。
大坝的南段,后来被保护起来,直伸入黄河近一公里,这便是当下市民经常游玩的好去处,南裹头。名字很形象,就是把大坝南头裹起来了的意思。北侧的经由水流冲涮,早已不知所踪,如果当初那边也保护起来,那就当是北裹头了。
黄河,永远以不同的风姿,博大而深沉,养育着一河两岸的人民,同时又令人敬畏。都知道,黄河面善心恶,水面看似轻波微澜,水面之下漩涡和暗流非常之多。而且水流极快,盯着一处看,就会有眩晕之感。
极少的拐弯处,会有一处平静的水面,由于河道滚动偏移,留下的沙滩,就象天然的沙画一样,惊艳而美丽。也会在落日的余晖下,露出不常见的温柔与祥和。柳树轻拂,轻波如镜,晚霞连接着水面,蓝与粉紫交相辉映,雁阵时常从空中划过,似乎是要打破过于是宁静的孤独。
夕阳带着迷人的光晕,居然是极少见的彩虹圈,在岸边的密林中慢慢地红了脸,最后染红了整片天,连林中的枝杈也成了红色幕布上的吹墨画,力量与美,展示得恰到好处。
那一刻,迷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