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里有两大派别:一派是科学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科学即是可证伪;另一派是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他们是通过大量观察人类的行为,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但不可证伪。两派可有利弊,互为补充。
科学心理学,又被嘲讽为大学生心理学,因为做实验的研究对象经常是大学生,得出来的结论也不一定有广泛性。就像医学家研究人类疾病时,用小白鼠做实验,研发的药物对人类是有意义的,但也不全然。
精神分析理论,因为不可证伪,主流的大学里一般不开设此专业,因为用科学精神来审视,不能证明是对的。但精神分析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又是如此深刻,在实际的心理治疗中,被认为是基本功,大量被使用,且非常有效。
在研究儿童心理学方面,也同样顺延了这样的派别。前者像西医,后者像中医,实际情况往往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以科学心理学为代表的是皮亚杰,他认为孩子的认知是一个建构过程,其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它通过同化和顺应起作用。孩子一出生就有了运动感知和运动智力,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进入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
精神分析理论家EH埃里克森,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如图
作为心理学小白的父母,你是不是已经懵圈了?
我在李泽武《重新学习做老师》一书看到这样的总结,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强调的是感觉(feeling),即“心”;而皮亚杰则从认知出发,强调的是思考(thinking),即“脑”。而鲁道夫斯坦纳用人智学(anthroposophy)解释了个体内在的发展,可看作心+脑。
其实心理学研究的只是人类心理的部分,而人智学是把人的身心灵看作一个整体,研究人的方式更全面,而且斯坦纳用更简洁的概括,让我们知道人的发展过程。
他提出三个七年对应三个阶段:
0-7岁,孩子以意志(willing)为主导,通过模仿来学习成长,“善”是养育的核心内容。
7-14岁,孩子以情感(feeling)为主导,通过权威的引导来学习成长,“美”是养育的核心内容。
14-21岁,孩子以思考(thinking)为主导,通过探索和研究为学习成长的手段,“真”是养育的核心内容。
意志是无意识的,本能的,相当于睡眠状态;思考是有意识的,相当于清醒的时候;而感觉对应的是梦。
这样你就明白,让孩子学习知识独立思考是在14岁以后的事。听德国友人说,在德国和美国的华德福高中里,他们只用一年时间来准备高考。而我们看中国的新闻,孩子一出生还在襁褓中,就有父母在为他高考倒计时。
学龄前儿童,父母需要给予是温暖、安全和爱的感觉,即使识字没有隔壁小明多,没有隔壁小明懂事听话,都是没有关系,因为在生命的头七年,他的意识还没有开启。
孩子小学和初中的阶段,关于美需要大量的艺术活动,美术、音乐表演艺术、话剧、手工、园艺和农艺等等,不要只是为了考级或参加比赛加分而学习才艺,重要的是让孩子浸泡在“美”之中。孩子在艺术活动中体验,从而建构与外部世界的积极关系。
到14岁以后,孩子自己开始有求真、求实的需要,父母才重视孩子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如果前面父母没有过度强压孩子去学习,这个阶段他们自然而然地兴趣点就在数理化、历史、政治、文学等等。我在高中时,就发现班里有这样的男生,从前不爱学习,成绩排名一直靠后,在高三那一年突然开窍了,就进入了班级前几名。
作为父母,只要记住“真善美”三个字,就能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如果你带孩子去早教中心、学习机构或者找权威专家咨询,他们能搬出更多的理论,来解释你的孩子现阶段应该如何?或是你孩子已经出了什么问题?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观察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正在发展自己的“真善美”,我们要做最懂孩子天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