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现在的小区马上三年了,偶尔会买菜回家做,尤其是周末,美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
住进来得过了两三个月,旁边邻居小姐姐告诉我买菜可以到附近一个巷子里,那里有个小型菜市场。我听了很开心,比超时近,还肯定便宜,种类也会更多。去买了一次我便认准了一家店,店主夫妻俩人特别热情,店面比其它店收拾的干净明亮,东西随便挑拣,零头抹去,临走还顺手给塞几颗小葱、芫荽。我觉得他家比超市灵活,服务远比超市好,所以就没换过地方。
寒来暑往大姐似乎认识我了,每次一进门就招呼我“过来啦”。她也招呼每一个进门的人,十几平的店面两边各摆开一排菜,中间一根柱子占了地儿,但这真是风水宝地,巷子里七八家蔬菜店,唯有他家买菜点儿必定站满了人。
我观察了一下,来他家的顾客显得比较高级,年龄稍大比较有地位的妇女居多,也偶尔有几个被老婆差遣来买菜打扮得很商务的中年男人。店主两人给了顾客足够的信任,转账就算没听到提示音,也几乎不会查看确认。店里顾客很少有老人,所以基本都靠墙上的首款码收钱。
有些人会和大姐聊天,家里谁又喜欢吃哪个菜,哪个菜怎么没买到,劳烦大姐帮忙带某样稀罕菜。大姐沙哑的嗓子显得真诚,而粗嗓子又显得质朴。但大姐质朴归质朴,是个有钱人。夏天脖子里戴着金项链,脚上穿着香奈儿的白布鞋。第一次见到大姐鞋子的时候我心里感慨一声,这种城中一层平房改造的菜铺也藏龙卧虎,那我们来这里买菜自然也不是因为差钱。
大姐的嗓音我觉得是她生意兴隆的重要帮手,就算你失手摔坏了好好的西红柿,大姐立马哑着嗓子说再换一个,没事,不要那一个了没关系。这样的店主抚慰了顾客不好意思的心灵。这么通情达理的大姐脾气并不软。还记得有一年夏天三四点钟,店里没人,我边买菜边听到旁边夫妻两个争吵。男主人见第一面就可以判断是性子急,说话吐字的速度达到平常人的四五倍快。斜分的刘海头搭配瓜子脸,像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艺男青年。连音色也是清脆的。他对人也有超过100分的热情,绝对满足顾客,超过顾客预期,我觉得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绝对法宝。但夫妻两个常拌嘴,那天下午吵的极凶,双方不留情面,也不在意我这个在店里的顾客,甚至摔起了菜篓。这次见识让他们的形象在我心里大打折扣,幸好下次去两人如常。
两人店面红火,旁边还开了一家肉铺。头铺冷清,平时像没人光顾。我偶然一次买了肉,付款转账时发现和隔壁菜店收款人一样,确认后才知道这家也是隔壁夫妻的店。这家肉铺虽然生意似乎不红火,但一直没换过店员。店员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他长相像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张口说话会发现他特别有特色。我几乎可以肯定他没有故意,谈吐间隐约有上个世纪电视里男主角耍酷时才有的风度。他极低调柔和,似乎试图保证说的每句话都高质量,平时闲着便看手机。有种门前络绎过,唯我闲室静的意味。
我有时也会做闲人的感叹,这么精明又会做生意的夫妻俩,要是不安于这个小菜店,是不是能有非常大的成就呢?最近一年左右店里多了个年轻帮手,肯定是生意越来越红火,夫妻俩忙不过来。这个帮手几乎不说话,主要帮顾客找菜、递菜,或者人少时扫扫地。
今天我又去买菜,路过街边水果店进去走了一圈,新开辟的蔬菜区有不少老太太,看来这个水果店调整了经营策略,原本有些冷清的店面现在热闹的很。芹菜叶子水嫩的很,绿茎在轻微阳光下显得富有生机。标价六毛八。我多看了几眼进行确认,怎么记得菜店里没听过这么便宜的价格?大葱一块六毛八。我记下了两种价格,忙到菜店里问大姐,大姐说芹菜三块钱一斤,我又问大葱呢?大姐拿起一根大葱用坚定的眼神指给我看,山东的大葱,非常好,五块。我称了半斤十五块钱一斤的黄瓜苗就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