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一再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过,我才知道自己是擅长写作的。由此可见,那时的自我认知是多么苍白,会不会写作自己不知道,只有通过老师表扬才得知“我是好的”。换句话说我的自我评估完全是靠外在评价系统建立的,没有独立的声音和内在的评价系统。
因此,我的情绪就像是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到了初中阶段,我开始多愁善感孤芳自赏。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眉梢,一个眼神儿,一句歌词,落花流水,都会让我伤感落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绝对是当时的内心写照。我有些孤僻,显得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陷入在深深的孤独里。16岁,对我而言就是灰色的花季。我把自己对世界的敌意,投射为整个世界与我为敌,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各种负面情绪给包围着,委屈,迷茫,自责,悲伤,忧愁......满腹愁肠无可诉,两行清泪无人惜。怎么办?无意识地,就是用文字为情绪找到出口,从而度过“危险的”青春期。
写日记的习惯被我断断续续的保持了很多年,习惯于不开心时诉诸于文字。直到2003年底我跟老张发生矛盾即将分手,他的老父亲来武汉劝和。当晚我安置他在我办公室留宿,自己去了同事家住,可没想到他发现了我的日记,并且冲动地带走——他说,要让老张看到我的不容易。
从此很少再用纸笔写过心情日记。
后来看到很多人都在QQ空间创作日记,并且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来保管心事,也有着各种想写的冲动。也许是那段被窥视的经历,大多数时候我更习惯于转载文章,偶尔动笔写了两段,却总不能把一篇文章给写完整。一直到2010年的时候才克服了虎头蛇尾的习惯,重新写出完整篇章。
2012年,为了影响仔仔的阅读习惯,我的阅读量大大提升(之前也读)。期间有两次我无意中发现在情绪饱满时,可以很轻松的写出一篇日志,题材也更加广泛:快乐的,不开心的,亲子互动的,生意的,都能写出来了。此时,除了感受到记录生活的美妙,我也体验到:写作不仅需要灵感与冲动,还跟我们的阅读积累、厚积薄发有着很大的联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就是说,阅读量的提升是一定大大有益于写作。
我从2014年开始学习心理学,读了不少心理学书籍。阅读时内心也有很多的共鸣,总觉得内心有滔滔不绝的话喷薄欲出。于是在2014年——2016年的10月是我最高产的一段时间,我写出了大量的觉察日记和说说,在写作里发现自我、了解和探究自我,也得到了许多惊喜。直到今天,依然能读到QQ空间推送的“那年今日”里的三言两语。
再后来随着小宝的心脏病所带来的一系列慌乱、紧张、焦虑,再次搁浅,只能看着“铿锵玫瑰”群的姐妹们创作而垂涎不已。
2019的新年之后,明显感觉快3岁的小宝不再那么粘缠了,我的分离焦虑与内疚也有所缓解。凭空地多出了放飞自我的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惊喜。悠闲时,我最喜欢干的事情无非是读书与写作。 偶得作品时,总能得到朋友们的认可,有几个朋友甚至不断怂恿我去开公众号。
开公众号?这对我有两个挑战,首要原因就是不自信。
武志红老师擅长举实例来论证某个观点,论证时他善用有代表性的著名影片,古今中外经典事件,浅显易懂地入门,水到渠成式的提出论点,再加上他的关注时事博览群书,善用名人名言或诗歌片段,很容易地把我们带到某种意境,达到入木三分融会贯通。 丛非从老师有条理性,他轻松地把身边常见的“口头禅”分门别类,归纳总结,也可以指导读者立即落地实操。网红写手们,要提炼的观点总是那么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而我,虽然道理都明白,可积累不够;虽有自己的观点、主张、看法,却无法全方位地进行论证,因此显得无力。
在这里,看到自己铺垫那么多,就是想说我写作水平差,文字优美性欠缺,也就是说我觉得“我”不够好,不自信,对于自己的不完美部分仍有羞耻感 ,不敢将阴影部分展现给大家。
第二个原因就是修行不够,安全感不足,无法完全敞开。
如果不模仿借鉴任何人的写作路线,遵从内心的声音,我最喜欢抓住日常生活中与家人互动中的事件,来观察外在张力,展示内心冲突,从中加以梳理。我猜,这是没有完全活出自我的状态,无法超然“无我”地写外界。而我认为要分析外界,无论是时事新闻,还是电影书籍,更需要自己修炼成一面平静的镜子,不带有过多的自我投射。
因此对于厚爱我的朋友来说,还需要给我时间,再等等。我想先在这个小众平台上与小众朋友们进行分享,我也希望在你们的目光注视下,先写下去,再妙笔生花地写好。我需要你们的关注、评论、点赞、欣赏与鼓励。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5000个赞才能够活出绽放的生命力,那么我的童年一定是贫困户,甚至负债状态。
我希望你们在这个平台好好爱我,富养我,也期待在你们的温暖回炉中,活出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