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家长很爱孩子,可是,有时会被爱蒙蔽了双眼。
看了在央视播放的记录片《镜子》,深有感触。
纪录片记录了一个个堕落的孩子被送到一个培训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的封闭心理咨询的全过程。
一开始,大多是培训机构的老师去孩子家里接。在接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与老师们发生冲突,基本上都是被押送去的。
刚进机构时,对机构的活动也有一些抵触情绪。慢慢的,在机构老师的帮助下,这群孩子终于展开心扉,说出自己堕落的原因。
有的孩子觉得自己被逼迫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的孩子觉得父母完全不信任自己,给自己强加很多观念。还有孩子的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在家里完全没有存在感。
孩子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孩子们真的不知道这些行为不好吗?
我看未必,孩子们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很多时候,孩子们只是在对家长的不满发出抗议。他们发现,只有这些方式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罢了。
而具有这些典型特征的孩子后面的家庭里,父母关系一般都很紧张。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机构对家长也进行了心理辅导。
机构提出,孩子的问题提出其实是家长造成的。
纪录片的名字叫镜子,非常具有深意。就像在机构结业典礼上孩子们说的那样,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一直提教育,总觉得孩子只要交给学校就好了。可是,真的交给学校就没家长什么事了吗?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为孩子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在片中,对家长的心理咨询过后,很多家长信心满满,觉得收获了很多。
夫妻关系也有所改善。有的甚至提前接孩子回家,对孩子的态度也改变不少。这些都是家长的真心改变。这世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想孩子越来越好?
孩子们也在机构老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试图理解自己的父母。一切似乎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对孩子来说,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可能带来一生的改变吗?对家长来说,6天的培训又有多少家长会一直坚持改变后的生活?
人的习惯是非常难改的,我们总是说爱,总是说要爱对方法。可是又有多少人爱对了呢?
机构心理咨询老师说的一句话我非常有感触。
他说,父母,老公、老婆这些角色是不用考证的,一来就开始的。
确实,这些人生角色我们并没有通过任何学习,很多都是直接一来就做了。可是,如果不学习,我们又怎么能把这些角色无师自通的学好呢?
我看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向谁学?
可以向我们的父母学,毕竟他们是过来人,虽然他们的很多经验放在今天可能已经不合适了,但其中也有一些好的方法。毕竟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能够留存下来的也是基本上正确的,我们可以学习。
向做的好的朋友学,虽然朋友的经验不一定不合适自己,但朋友的经验具有时代特征,一些好的经验也可以拿来用。
还可以向书本学,学一点心理学知识,学一点人际关系学,对于家庭关系肯定会有所帮助。
此外,一家人一定要有平等和公平的意识。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
对孩子,管束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来接受,而不是强行的做。
对孩子也要有平等的态度。不管大小,只要是个人就有人的自由。建议可以提,但做决定的还是孩子自己。
夫妻之间如果关系紧张,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大多认为这只是孩子的问题,跟家长没有关系。
怎么没有关系呢?家长如果强加给孩子各种自己的想法,孩子不认同,那么,孩子会做的非常痛苦。如果家长没有很好的相爱,家庭成员之间长期比较冷漠,忽视了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出问题。
在中国,养育孩子基本上被默认为是母亲该做的事。孩子教的好,是父母的功劳。孩子没有教育好,是母亲的错。
教育孩子跟父亲关系似乎不大。很多父亲主要经历还是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对家人的陪伴较少,或者是低质量。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母亲也不怎么管束孩子,孩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孩子就开始出问题了。
很多时候,家长伤害了孩子,还要告诉孩子,都是为你好。孩子虽然是脆弱的,但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一切为他做主,孩子不是木偶人。
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只要是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就应该答应。要不然孩子会积攒很多怨恨,赞多了,没地方发泄,会导致孩子以变坏来作为发泄口。
所以,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长也出了问题。作为家长需要多反省,多学习。婚姻家庭是一门需要不停学习的课程,对人生的幸福非常重要。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得到幸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