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朋友问我,班上小孩太调皮,要不要效仿学校老师用小红花或者贴贴纸做一波激励制度。kpi调控制度按理说应该是有效的,但朋友有个担心,这样会不会让孩子把注意力太放在小红花上,而忽略了真正的学习?
这两天听《冬吴相对论》,吴伯凡讲了个故事。说是有个丈夫很讨厌自己的妻子,于是雇了个蚊子去咬她,咬一口一毛钱。他要出远门,于是虚付了10元钱给蚊子。结果回来时发现蚊子居然已经饿死了。原来是那10元钱的咬完了,蚊子觉得自己再去咬人亏了,于是就不愿意咬,结果活活恶死。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讲了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事实:当内驱力被再驱力所取代时,是可怕的。如果是达成这种效果,那所谓的奖赏还真是无利反有害啊。
但说起来,小红花的势力范围其实还是蛮大的。对于小时候的我们,身边充斥着这样的“小红花”。比如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了上大学啊,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因为要找好工作啊!好好读书,妈妈才爱你哈!家人顺便指指街边乞丐,恐吓说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像这样。实际上,身份,房子,车子,男人的爱情,孩子读的学校……都是一朵朵被贴在墙上的小红花。我们依然是坐在书桌边的小学生,小时候被老师驯化,长大了被社会驯化。但如果就是挣不到那些红花,或者该贴的都贴好了,那接下来呢?没有红花指引的道路该往哪里走?而那些未得到小红花的人也痛苦万分,似乎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
红花文化可怕的就是这个。它遮盖了我们原本应该去听的,那个属于每个人内心的声音。为什么大家急着用红花来激励行为?或许就是已经忘记了,或者不相信人内在的那个力量了吧。看看孩子,跌下去爬起来,再跌下去再爬起来,看他们对这个世界因为好奇而闪亮的眼睛,它来自对于对成长的渴望,生命的热情。从什么时候开始,伸出的手开始紧背在背后,闪亮的眼睛也只盯着试卷。看似美丽的红花是塑料的,掩埋了本应长出千姿百态花儿的土壤。
教室里的红花不过是文化的一个缩影。但幸运的是,在这些缩影,我们依然可以做些什么。
问题不在红花,而是在老师。如果一个老师的课堂完全依靠赏罚来维持,那他是悲哀的。每一个孩子都爱学习,看看小学前的孩子就知道了。如果能唤起孩子学习的热情,那小红花就不会喧宾夺主。那个热情的光会照耀孩子,如果他再遇到有老师用小红花操控,他会明白那只是个游戏。这时小红花只是帮助他自律的方式,他把这看做学习旅途中的小甜点而不是主菜。这样的人,他在未来的生活中,那些大的红花也是旅途上的一枚勋章,是在世间游戏的荣耀而不是终点,他朝着自己的爱奔去,顺便收获些小礼物,即使失去也无足轻重,他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
回到我朋友的教室里,简单来说,用小红花当然可以,但前提是已经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他们已然感到那种深入的乐趣。用小红花制造的平静与刻苦学习带来的平静看似一样,却迥然不同。谨慎使用“小红花”,除了教室,生活里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