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为参加同学单位主办的演讲比赛做准备,但头脑一片空白。
一来很久没有比赛过了,二来想借鉴一下他人的经验。学习一下怎么样的语言怎么样的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演讲。
于是书被迅速的看完了。
而且,看完之后,更加坚信了一些想法。
总结出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真实情感
原来,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或者举着大旗高喊口号的演讲,根本不能称之为演讲,而只能称之为:宣传报告会,宣讲或者更直白的说叫政府单位工作总结。
看完同学传给我的稿子,还特意嘱咐说:找的报社的主编写的,领导觉得写的很不错。你就照着讲吧。
我$&¥@,考虑再三,还是选择退赛吧。
因为不想说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既感动不了自己也感动不了别人。说这些违心的话既让自己别扭也让听着难受,不如放弃了吧。
那么,好的演说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呢?好的演说家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也许从乐嘉老师的书中能找到答案。
书中通过描写24位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阶层的参赛者,在乐嘉门下从演讲门外汉修炼成独当一面的演说家的历程。
有的是以说话为职业的口才高手,蜕变成演讲高手;有的放下芥蒂与矜持,与痛苦的过去彻底告别;有的改变错误的演讲习惯,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他们都通过演说获得了自信,找到了梦想,坚定了方向……
书中反复提到这样一句话:“技术可以练习,而感受无法取代。”
“在演讲中不能直面真实感受,只说空话套话,那简直就是致命伤”
之前教我播音的老师也说过我这样的问题:不走心。
所谓走心,也许就是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流露,假大空吧。
连上次去拍形象照的摄影师都说:笑的很职业哎。。拍照时嘴角上扬到什么弧度,眼睛看哪里,手放哪里好像都成了习惯。
也许是这几年都是这样的状态吧。
2不带功利心的去学习
书中反复提到:不要太强调去学习所谓提高演讲的技术,因为不管是比赛还是其他,比到最后,并不是你的声音多好听,你的逻辑思维如何缜密,你的反应速度有多快,而是你的感情是否真实,是否感染了更多的人,在掌声过后,能不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的24个参赛者里,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新东方的英文老师--董仲蠡。他的演讲《教育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从小开始,在题海战术中一路摸爬滚打的我们来说,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上学背了十几年的英语单词,现在可以同外国友人自如对话了吗?
学了那么多年语文,能迅速写成一篇“下笔如有神”的文章了吗?
高等数学、微积分、立体几何现在还有印象吗?
物理化学学完、可以看出我们平时吃的穿的有木有加有害物质了吗?
历史地理学完,如果不是去旅游过,你对书中描写的人文景观,地理面貌还有所了解吗?
现在让我回想一下,上了十几年学到底都学了什么,好像还真的是说不出来。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学完这些,能不能多考几分,对我升学有木有用?
太多的目的性、功利性,参杂在学习里。
3
“有用论”成为长久以来指导我们学习的方向。而所谓的有用或者没用只是针对考试这一方面。
而能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并不一定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而恰恰是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成为我们谋求生存的工具。比如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甚至体育运动,等等。
昨天看了朋友最后发的去她们单位参加演讲比赛的现场视频,感觉自己退出是相当明智的。因为他们要求的唱高调的演讲,跟自己心目中演讲的状态,相距甚远。
而《演说家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你说,我们听,说出最让你感动的故事,表达最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