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糖”⑴学名应叫麦芽糖,其实就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用含淀粉酶的麦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它也一种中国传统怀旧小食。
前段时间,陪儿子去新华书店买学习资料的时侯,突然就看到了不远处的一个简陋的小摊,下面是一个箩筐,上面是一个圆圆的“盘栏”⑵,里面是一大块的甲糖,还有几小袋已经敲下来的小包装。
兴许很少见过,儿子饶有兴趣地拉着我围过去看。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普及下小知识,于是我考起了儿子,“你知道这是什么啊?”儿子看着这似曾见过的物什不确定地说,“老爸,是糖吧,这是不是你曾经给我讲过的,你们小时侯吃过的那个麦芽糖?”,“对喽,这就是靖江人叫的甲糖,爸爸小时侯,岱⑶上有很多这样的挑贩叫卖,我们都称他们叫敲甲糖。”
敲甲糖的称呼应该说大于等于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应该记忆尤新,小贩用箩筐一头挑着甲糖,一头挑着杂物,从村头走到村尾,手里敲着一面小铜锣,一面吆喝“敲甲糖喽,谁家有烂塑料,坏凉鞋,牙膏皮子,废铜烂铁,换甲糖喽。”吆喝声还没静歇下来,总会有几个小孩子闻声而来,手里提溜着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把小贩围拢。
小贩见生意上门,不紧不慢地把挑子放下,掀开盖在筐上的塑料布,换糖摊的木板上搁着圆圆的糖饼,淡黄色的糖饼上撒着白白的面粉,小贩一手拿着块薄薄的铁皮,一手拿着个小榔头,轻轻一敲,一块麦芽糖就应声而落敲下来了。换糖人不管我们怎么着急,围观的小孩们早就垂涎欲滴。
有时侯还会出现戏剧性的一面,某个小孩刚把牙膏皮递到小贩手里,准备拿一块麦芽糖,突然就响起几声尖叫,“讨债鬼⑷,又把牙膏都挤掉了换糖。”等家长追到小贩面前时,孩子早就把麦芽糖塞在嘴里一溜烟跑得没影了。
小贩和家长自是一番唇枪舌剑,可是一手交物一手交糖,没拐没骗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咬着牙,带着恶狠狠地样子转身,“讨债鬼,皮又痒了,晚上肉烧茄子。”当然晚上回去挨不挨揍不知道,反正那几天估计他只能用牙刷蘸点盐刷刷了。
小时候的麦芽糖又香又甜,咬一口可以顺手扯出长长的丝,等糖吃完了,就会尽量伸长舌头,把嘴角白色的面粉都舔干净,麦芽的香味在嘴里久久不能散去。
现在街边偶尔见到的麦芽糖似乎都不正宗了,怎么也吃不出小时侯的甜味,听人说好像都是用糖水和了做的,根本不能叫麦芽糖了。
童年的记忆一幕幕时时会在脑海中泛起,只是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我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东西都回不去了。就像麦芽糖,可能还是原来的味道,只是少了童年的纯真和快乐,那专属于童年的味道,也只能永远留在记忆中。
备注:
⑴甲糖:是笔者家乡方言,对麦芽糖的另一种称呼。
⑵盘栏:竹编的一种盘子,圆形,可以盛放、晾晒东西。
⑶岱:方言,属于地名用字,与南方的“村”、北方的“屯”差不多。
⑷讨债鬼:方言中对调皮小孩的戏称,应该是属于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