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49,10-9-2,万章章句9-2》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丁卯日,八月十八,2017年10月7日星期六。
上一节孟子讲解同姓贵戚之卿的责任是保全宗庙社稷,也就是现在说的民族国家,准则是讲真话,讲真理,讲真情,行为模式是君有过而不改就要换立国君。
齐宣王一听,顿时变脸了,"勃然变色",气血一下子涌上来,涨红了脸,眼中喷着愤怒、惊骇、疑惑的样子。
孟子正言安抚他的情绪,说:"请不要怪我说得太直,您问我,我不敢不以正言相对,如果有所避讳而不说,那就是隐而不直,这我岂敢呢!"
齐宣王一听,在理,心气平和下来,脸色恢复正常了,继续请教异姓之卿。
孟子说,异姓公卿跟贵戚公卿稍有不同,作为异姓公卿,责任在平时,中心职责就是引导国君不离于道,所以,不用等到犯了大过错了再进劝谏,遇到情况随时就要说话了,比如用人不当,行政错误,不对就要匡正挽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再三劝谏。不听怎么办呢?找个机会,走为上策。如果领导人没有听你说话的诚意,就闭嘴走人,过自已的日子去。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领导。当年,曾国藩把大本营驻扎在祁门,李鸿章提出反对意见:这里只有一条进出通道,敌人都不用包围,只要把出口一堵,咱就成翁中之鳖了,太危险。曾国藩没听,他说,一来咱们几个大军都在祁门周边,通信方便,便于指挥,二来敌人也不敢孤注一掷来堵我的门儿,他敢来,我们就反包围,谅他们没那胆。可是,随着安庆战局成为决战焦点,李鸿章一言成谶,祁门被睹上了。此时,李鸿章为一件起草公告的小事赌气,曾国藩说,要写就写,不写走人。李鸿章扭头就走,出走合肥。祁门之围极其凶险,后来,是曾国藩第一猛将鲍超拚死回救,救出了曾国藩。
祁门解围之后,安庆被曾国荃拿下,南京北门户洞开,曾国藩说了一句:大局已定,南京只是时间问题。
李鸿章回到合肥之后也搞了团练,但没啥气候且屡屡受挫,一时陷入事业的迷茫困顿低潮期,写信给曾国藩。曾国藩的幕僚和将领大多反对,骂他临难出走是滑头,现在形势明朗要求归队也是滑头。曾国藩说,祁门之事,我有错在先,他有谏在前,临难之时,连我自己都没底,已经做好一死的准备了,他的出走并没有撕破脸,人才难得,让他回来。子贡说孔子是君子之过,好像日蚀,当他做错时,他不腋着藏着,马上认错,人人都看到,当他改过时,光辉灿烂,人皆仰之。当初李鸿章的出走是"异姓之卿"的当然之义,后来曾国藩的认错则是"人皆仰之"。
这一章,围绕着领导人,贵戚公卿、异姓公卿,三者组成一个组织的大厦,每一个都是栋梁,缺了哪一根都会倒塌。也就是说,责任是一致的,都要保证国家安定发展,准则也是一致的,就是三讲:讲真话,讲真理,讲真情,不同的是各有各的职份,所以行为模式不同:贵戚公卿当议废立之义,异姓公卿用行舍藏。
孟子此辨,展示了"知类通达"的境界:视野开阔,决策果断,事理精微。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