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说,他写《平凡的世界》,就是想要歌颂普通人、歌颂平凡的人,如何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活出自己的价值,“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很奇怪,看到这句话,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朴树和的他的《平凡之路》: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朴素经历了少不更事的坚持,中年时期的抑郁之后,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写出了这首歌。而孙少平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故之后,最终也是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如同人生的AB面,他们一个选择了现实主义,一个选择了理想主义,但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放弃内心世界的追求,他们最终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之后,回归到最平凡的生活当中去,去珍惜家人,去活在当下。
唐代的青原惟信禅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人生刚开始,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山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最后还是山是山,水是水,虽然大道归一,但我们的内心一定变得更充实更淡然。
我们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不一样,我们都会经历浑浊、迷茫,做错事走错路,但只要不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己的坚持,我们最终都会回归清澈,不失赤子之心。
我自己现在的这个年龄阶段,还处于看山不是山的阶段,正是处于迷茫、挣扎的阶段,但是因为看过这本书,我就知道这是必然经历的阶段,必然面临的修行,所以我在这个阶段就不会着急,坦然接受抑郁、迷茫,也不断地修行,成长,淡然面对成长必然经历的疼痛。
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不是什么方法论,不是干货,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们在经历了很多追求之后,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时候我们会心安理得,会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这是第三个阶段。但是没有第二个阶段,就不可能有第三个阶段。我们就不知道珍惜我们原本拥有的很多东西。
比如我们经历了疫情之后,才会意识到原来一家人在一起好好生活才是最珍贵的,而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很多小孩子是不能理解的。他们必须出去历练,经历风风雨雨,最后发现家庭是最温暖的港湾。
你跟他说太多他不能理解,因为他在第一个阶段,他就想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去看世界,去长大,去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成年人。
所以这本书除了对历史的反思,我始终觉得,它最让我动容的,还是人性和情感。
痛苦和磨难使我们修行路上必然要经历的东西,既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坦然面对,把它当做人生必经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永远都不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让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能够不断地落地,不断地变成现实。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理想之书,也是一本现实之书,它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越现实,越理想,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们生活在泥沼之中,但是有人依然仰望星空。同时呢,越理想,越现实。不要空谈理想主义,不要纸上谈兵,越是伟大的理想,越是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实现。
几年前我就想要辞职,想要做自由职业者,想要写书。那个时候谁也劝不动我。
后来,我一个要好的朋友在烧烤摊上跟我一边喝酒一边闲聊。他说,你出书着什么急呢?你越老,经历越丰富,书就会写得越好,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空谈的梦想,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去做点事,去积累点人生经验和资源,到那个时候出书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吗?
我是在听从了他的建议之后选择了去新媒体做一名实干家,于是去了有书,去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转型,从一名为精英书写财经内容的纸媒记者,变成了一名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新媒体人。
这个“实干”的过程是如此的痛苦,要转变思维,要考虑数据考虑读者,考虑看点转发点(也就是我在教你们的东西),但是在新媒体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转变思维谈何容易,空杯心态谈何容易?
所以我最近在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一直都是热泪盈眶,我特别感谢那个朋友,在关键的时刻点醒我,让我没有成为一个傲慢固执的传统媒体人,让我接受了新媒体思维的同时,还兼顾了传统媒体的一些优势。
人生关键的时刻其实就是那么几步,不论我们怎么选择,我们都既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同时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提升自己的技能。
孙少平是越理想,越现实。他经历了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之后,也最终回归到现实中,明白平凡可贵。孙少安是越现实,越理想。他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幻灭之后,迅速地清醒过来,在现实坚硬的土壤上硬是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可能不是这样的。
有的人陷于鸡毛蒜皮的婚姻围城,陷于格子间的明争暗斗,明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又无力,或者没有决心和勇气去咬着牙去给自己掘出来一条生路。
还有些人,则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觉得是别人是不理解自己,是这个世界在辜负我们,不愿改变自己,却又无力改变这个世界。
无论是孙少平还是孙少安,他们之所以成为这本书的两个主角,就是因为他们虽然经历了挫折,痛苦,走过弯路,经历过失败,但是在关键的几步上都没有走错。
有的人是被现实打败,有的人是被理想打败。但真正活明白的,成功进入到第三个人生阶段的,就是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了那个平衡点。
我最近一直在看儒家经典。我之前特别鄙视中庸之道,认为是暮气,在我之前看来,人生就应该激流勇进,把酒当歌。
但是到现在我突然理解,其实老祖宗所说的“不偏不倚”,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比如写作,就是中庸的艺术,要在读者和自己中间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平衡点。
比如人生,一味地追求责任会让你失去自我,一味地追求自由会让你失去做人的担当。这也是一门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平衡艺术。
所以我个人,从《平凡的世界》里,读出来的东西,我觉得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道理放在我们父辈是这样的,放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是一样的。
所以大家看,我读这本书是在结合我个人的人生经历,并不是我很装逼地在把自己自比主人公,而是我试图从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理解我们所处的人生阶段,并明白我们自己的人生走向。所以我把《平凡的世界》当做我的人生之书,每看一遍就有新的体悟。
我也一直觉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把自己怎么做人,怎么处理好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怎么去解决现实和理想的问题,这些东西想明白了,我们去做事,就没有太多的思想包袱,就能够全力以赴。
但是如果我们没把做人想明白,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容易前瞻后顾。比如很多学员在反馈,一方面想要学习新媒体文,一方面放不下在纸媒形成的写作习惯,放不下精英写作的一些洁癖,或者还是不能真正把读者当做讲述对象。
这个就属于什么呢,该理想的时候现实,该现实的时候理想。一方面很向往专业撰稿人的生活方式,“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但一方面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不能真正狠下心来把自己训练成为一名专业撰稿人。
为什么很多老媒体人转型到新媒体不成功,而很多在传统媒体涉猎不深的却可以?打个比方,光脚的往往不怕穿鞋的,所以无产阶级敢于革命,而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因为,很多中产家庭,已经丰衣足食,他拥有的东西太多,导致她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和迫切。所以他们不用逼自己去改变,去革自己的命。
但是相反,为什么很多家庭不够中产的,或者说迫切希望改变生活环境的人,却能够有很强的自我革命的能力,敢于空杯,敢于放下之前的很多东西。
所以改变自己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你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容易瞻前顾后,越不愿意去努力争取一些东西。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教给我的第二个道理:人不要被自己限制住了,要警惕你所在的环境,你才能真正的做出改变。
我为什么把这本书称之为我的人生之书,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两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第一,越理想越现实,越现实越理想。
第二,人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自己,和你所拥有的东西,你所处的环境。
我也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希望你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你是更像孙少平一些,还是更像孙少安一些?
或者你以为自己是孙少平,结果却活成了王满银(没有现实、责任支撑的自由和理想)?
或者你以为自己是孙少安,结果却活成了郝红梅(完全屈从于现实,放弃了做人的尊严和精神的支撑)?
但愿我们都能活成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