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可以说,是读书,让他一步步认识并走向广阔的世界;是读书,让他尽管身在底层,却始终不懈奋斗;是读书,为他赢得了晓霞的倾心爱慕;是读书,让他尽管始终平凡,却绝不平庸!
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读书对孙少平产生的深刻影响。
01 开阔眼界,向往另一个天地
读高中时,孙少平本来就喜欢读书,但范围相对狭窄,后来受到田晓霞的带动,他也爱上了每天读报,“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都一直坚持了下来”,加上晓霞借他看的《参考消息》《各国概览》和《热爱生命》等报刊书籍,少平“被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这仿佛给他相对封闭的认识世界开了一扇窗,射进了一道光,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孙少平回乡教书,期间仍然以书为伴;过不多时,学校撤并,他不得不回家与父亲和哥哥少安一起种地。按照一般的逻辑,在七八十年代,一个偏僻农村的青年,既然没机会上大学,那就基本上在村里务农,娶妻生子,旋转在土地里,过上跟他祖辈一样的生活。但少平不同的是,读了那么多的书,他心中的光源已经点亮了,他虽然“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极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他想走出去,而不愿一辈子守在村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毫无新意的日子。
所以他的心里很痛苦,这种痛苦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理想与现实、双水村与外部世界的对比中产生的,是他的父兄所不能理解的。
但这种痛苦是积极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青年这样的痛苦,我们的社会、时代才会发生变化: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想想你的体魄会成为一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按自己的想法来过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出走”了,带着家人的不理解,带着对未来的茫然无知。
但是只要勇敢迈出了脚步,也就有了希望。不是吗?
02在苦难生活中,充满希望
整部《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一直处于苦难之中。从读高中时吃不饱的苦,到在黄原揽工时身体的苦,再到大牙湾煤矿下井时天天受到生死考验的苦……
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是平稳的。
我在这里用“平稳”两字,也是为了保证“平稳”。因为事实上孙少平在经历那些难言的苦难时,也并不是始终报之以笑的。那是不真实的。
只不过,面对苦难,孙少平以他也许与生俱来的的坚韧,加上所读过的书籍对他精神的慰藉和激励,他终究能够以投向更远的希望来加以消化。比如,他初中时就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开始以为是本讲炼钢铁的书,到一读之下爱不释手,在玉米杆堆上彻夜看完,就受到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和他与冬妮娅的爱情的深深感染。后来他读《红岩》《创业史》,读晓霞借给他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各国概况》和《马丁伊登》《热爱生命》,读《牛虻》《马克思传》《居里夫人》,读《艰难世事》《简•爱》《苦难的历程》《复活》《白轮船》……
这贯穿在少平整个青年时代的书目,无一不是深刻体现了生活的苦难和对苦难的超越。
正是这样的阅读经历,使孙少平在高中时就能对苦难有客观的认识,形成他所认为的“苦难的哲学”,也被晓霞表扬“气质不错”。他的“气质”是什么?晓霞也描述不出来,但在孙少平生活经历不断展开的时候全面地展示出来了。那就是我们与晓霞一起认识到的:
这气质体现在孙少平“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人生奋斗”,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
因为超越而骄傲。特别是在大牙湾煤矿:
“每当抬头望见巨塔般雄伟的选煤楼和小山一般的煤堆,或耳听火车和煤溜子隆隆不息的喧吼声,他便会忘记焦虑和痛苦,周身的血液由不得沸扬激荡起来。有时候,在黑暗的井下,他和同伴们在死亡的威胁中完成一天的任务,然后拖着疲惫的双腿摇摇晃晃走出巷道,升上阳光灿烂的地面,他竟忍不住两眼泪水朦胧……”
这是多么雄壮!而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会感到这又是多么真实!
孙少平一直在遭受苦难,而他一直在奋斗和超越。正是这种突出的气质,使他深深地吸引了田晓霞。
这正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的强大。
03对人对事完整认识,形成客观判断
读书多了,看人看事能有多个角度,而不会“一条道走到黑”,同时也会更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观照。
比如孙少平与郝红梅那一段青涩的初恋,随郝红梅“移情别恋”顾养民而告终。虽然他一开始也因为强烈的自尊和自卑而非常懊恼,并默许了好朋友金波带人把顾养民打了一顿。但是当他发现顾养民并没有向他和金波等人进行报复后,他就开始反思自己,认识到顾养民有能力报复却不报复的行为是值得思量的,最平常的事情里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而他自己则要按照一个普通人的条件普通地生活。只不过,可以普通,但不能平庸!
这一件“横刀夺爱”的风波,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恐怕是奇耻大辱,但少平想通了,既肯定了别人,也肯定了自己。这就是读书给他在思维上提供的帮助。
此后的经历中也多如此,他能够判断自己处境,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该怎么做。
比如在黄原揽工时,前主顾曹书记看中他人品,心里想让他当上门女婿,提议让他迁户口的时候,他尽管不知道曹书记的真实用意,但考虑到迁移户口对未来在城市扎根的重要性,马上将户口迁出;大牙湾煤矿招工时,他判断出“由农转工”的关键性,主动请求晓霞为他争取了机会。
在获得了机会后,他又会凭着强大的学习能力为自己争取“出头”的机会:
新工人入矿考试,他以唯一的100分名列榜首。
在繁重艰苦的挖煤生活里,他仍不忘读书看报,不但思考个人的命运,而且关心全国的煤矿技术问题,不但了解我国采煤全员工效,而且了解苏联、英国、西德、波兰、美国、澳大利亚的采煤工效。不仅了解技术的问题,还了解使用技术的“人”的问题。
不仅思想上认识到,他还付诸行动,一边下井干活,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数理化,准备报考铜城矿务局的煤炭学校。
这样的人,身处任何一个环境,他都能顽强地、积极地发展起来。
这些都是他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而这些也正是他所读过的书教给他的。
对此,你是怎么想的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