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听有声书《未来简史》和《乌合之众》,这两本书都是很早就买了,也自认为看过,可听听别人的解读,才发现自己不过是蜻蜓点水,掠过而已。
不过这次,这两本书在有声世界里的重逢,让我也多了一些思考。
这两天高考结束分数马上要下来,年年听到的报志愿、选专业、想就业,谈未来,这些事情又要重复的来一轮了。说到莘莘学子的未来,免不了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就业的问题,而这两年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时不时传出无人超市、无人工厂、无人XXX,机器代替生产线工人、软件代替司机、律师文书、会计出纳……似乎人工智能带来的灰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就业市场,一片风声鹤唳。
但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我觉得职业性的更替还需要一个周期,并不会出现如大众所想的那种一两年就要进入科幻时代的速度。我认为最先可能出现的,反倒是因为技术发展,而优化的更加公平、精确、高效的社会制度,数据科学会变成社会管理的一种重要的角色,让制度可以更加精细化,从而让整个社会的规则性会变得更强,公平性更高,也更加透明公开。以往,靠着突破政策边缘打擦边球,通过人际关系潜规则,获得的财富和权力积累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比如现在的交警系统,随着各类技术系统介入,以往各种灰色的人际关系,生存空间是越来越小了。随着科技进步,跨区域跨部门的政务系统整合,将政务系统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势必会进一步压缩人际关系的生存空间,可预期的将来,整个社会的运作将更加有“规矩”,更加透明、公开。
再远一点的将来,如同很多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文章里所说,因为科技进步而提升的生产力,可能会吞噬一部分现有职业,造成人员失业、社会动荡的问题,并且这个过程,不会象原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需要百年,可能会几十年、十几年,甚至不足一代人,就要面临社会生产力结构的重大变革。
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对的,但是提出这个观点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在人类的知识分享手段、知识传播速度,甚至人们在面对新知识时,所需要的智力支撑,已经不是一个用旧经验可以评估的时代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已经慢慢从大脑不擅长记忆、计算,转向人类擅长的理解、创新层面。像原来要背的诗词、单词、数量化公式,现在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越来越淡化了,穿戴式智能设备,延伸着人的眼、耳、口、手、脑,基于场景的智能化辅助、协同,让知识的精确部分随用随取,个人需要的就是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当然,还需要明确,科研人员还是这个社会必不可缺的精英团体,只是已经要换个思维方式,理解普罗大从的知识学习、分享和应用了。看看现在小孩子对于科技应用的熟练程度,看看7、80岁的老人,用微信购物和聊天的开心场景, “机器吃人”的担忧虽然不能说是杞人忧天,但应该相信,科技在催生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一样会提供过渡的方法。
就是往人工智能的终极方向看,科技独立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创新和思考,现在的对弈能力、识别、绘画能力,这都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 + 大数据的应用结果,本质也无非是卖油翁,掌握了一种方法,然后勤学苦练,技术精绝罢了。现在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自行发现了一种算法,可以实现更高层面的“智能”那才值得担心。
而且就算是真的产生极高智慧程度的机器人,可以实现完全无人类介入的情况下自动生产,真的人类要被饲养、被替代,真的地球上释放不了这“狂躁”的生产力,那也完全可以向宇宙移民啊,这些人工智能是不是可以打造更好的共同的新家园?人类是不是可以与人工智能错位发展?就目前而言,本质上,科技的进步,除了降低人的劳动强度,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拓展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满足人类存在的好奇心,没有什么太过于值得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