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汤团的日子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在龙游北乡这天是要吃汤团的。
汤团又叫汤头圆,也有人叫圆果。和汤圆差不多,也是糯米粉所做,但它头圆尾尖,和别地汤圆圆圆的外形有明显差异,而且它个大,一碗盛四个就满上了,这和北乡人的气度很象,从不小气。
北乡的汤团都是咸的,馅料都以肉未,萝卜丝,豆腐干为多。
以前用的糯米粉叫 “七日粉”的,何谓七日,就是在三伏天将糯米放井水中先浸泡七日,期间要不断换水,然后在烈日下晒七日方成七日米。为吃这顿汤圆,费劲可不少。现在超市里都有现存的汤圆粉出售,做起来快捷了许多。
汤团好吃,而且我很能吃,一次能吃十五六个。不过吃来吃去,还是老娘包的最好吃。
中饭过后,母亲就开始了忙碌。将萝卜刨丝,控去些许水份,又将猪肉剁成极细的未末,还有将豆腐干也要切成细丁,将这些主料炒八成熟加点调料就成了。
接下去是揉粉面,这可是经验活,我不懂,水份的控制是决定汤团好包与否的关键。母亲那双灵巧的双手总能将粉面揉到恰到好处,包成的圆果久煮不糊,白白胖胖的清水的很,咬一口粉皮劲道十足,里馅鲜香可口,再加上用酱油香葱红辣椒调成的汤汁,一开吃,那是根本停不下来。
汤团除了用 “七日粉”包裹外,母亲说最早是用芋与薯粉做的。记忆里也确实吃过一回,那时才六七岁,腊月里风大雪大,天地一片苍茫,天冷得出奇,但寒气掩不住浓浓的年味,母亲老早起来洗芋子,煮芋子,哈着冻红的双手,为的就是这顿寓意团圆平和的这一餐。
那时家里条件差,沒钱买,只好豆腐自己做,猪肉也是自家养的,等到将那些头圆尾尖放到水气直冒的热锅中,我就端着碗,一个劲的问熟了吗熟了吗,一付饥不可耐的样子。
等到一个个汤团浮上来时,母亲小心的将它们捞起盛入一个个碗中。父亲总是要多一些的,而我只分到三个,于是便盯着父亲的大碗的汤团,父亲看出我的意图,随手拨出一个给我,我就咧着嘴笑了……
外面是冰天雪天,家里却温暖如春,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汤团,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