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六月我任政协主席后,在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方面想做三件事。第一件是继续编辑巜离石老照片》,这项工作由李新副主席负责。第二件是创办离石政协月刊巜视角》,由李爱国副主席负责。第三件是收集整理离石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人传记,希望能扩大离石在全省的知名度,丰富离石的人文史料,提升离石的文化内涵。
第三件事的工作量最大,涉及到许多的人和事,有几个人长期在外省工作和定居,如果要了解情况,还必须去他们的居住地走访当事人。谁能可以胜任这个工作呢?我再三考虑、反复斟酌,想到了王永泰。
认识王永泰是一九八四年春天,我和几个同学结伴到离石交口镇(现交口街道办)高家沟村参加王谦泰老师母亲(还是父亲已经记不得了)的葬礼。就是在这个场合认识了王老师的弟弟王永泰,据介绍他当时还是电线厂(后更名电缆厂)的一名厂办工人。
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入离石宣传部工作,九十年代永泰写了部长篇小说巜一代亷吏于成龙》,后来拍摄成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其他省市电视台多次播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永泰也因此担任了离石文联副主席(任)。至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从事了创作工作。先后写了巜直臣孙嘉淦》巜浴血吕梁》巜霜红晋阳》等小说,长达二百多万字。被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的二级作家,还担任了离石文联主席。
有了想法后,我约永泰到我办公室多次交流,详细介绍了我的想法,听后他并没有立即答应,犹豫了很长时间。在这期间他给我详细介绍了创作巜一代清官于成龙》的艰辛过程。他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吕梁工校毕业)文学基础和文字功底本不是很好。创作小说只是爱好和兴趣使然,真有点异想天开、自不量力。关于历史人物于成龙的故事只是小时候通过听街头艺人,民间传说,看古装戏剧了解一点。知道于成龙是咱本地人,在交口的安国寺爷孙两代读过书,又都在清代做了官。出于对于成龙的敬佩与好奇,平时也留意收集了一些资料,但零零碎碎,并不完整。下笔以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自己把自己情绪调动的波动很大,常常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有时一个人写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二年下来人瘦的几乎脱像。就这样第一稿和第二稿写了近一百万字,经哥哥王谦泰(六十年代后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北师大附中任教,成家后夫妇长期两地分居遇到许多困难,七一年申请调回离石在贺昌中学任教,七三年至七五年曾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八十年代初调吕梁师专中文系代古代汉语,是一位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中文教授)阅后,虽然也得到了哥哥的鼓励和肯定。但更多的是提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逻辑和结构的根本问题,不是稍作改动就行的。自己把自己逼得有些欲罢不能、骑虎难下,不得不再下决心推倒重来。前后耗时六年多,期间因长期熬夜,一根接一根的抽烟,终因积劳成疾大病了一场。是信念和毅力促使我坚持下来,终于完成了一件自己也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几年下来,用了的稿纸能堆二米高,使过的笔有上百支,抽了的烟也够几百条,字典也翻烂两三本”。
通过他的讲述,我才知道他写书的不易,才知道他把一代廉吏于成龙刻化的感人肺腑、栩栩如生。让全国人民通过文字和屏幕了解了山西、了解了吕梁,知道了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山西挖掘出一个清史中非常生动的廉政典型,推动了吕梁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其背后是一个不是书生胜似书生的中年男人,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和半生的心血、搭上自己的健康,一笔一划写成的。知情以后我对他更是肃然起敬,敬佩不已!
后来永泰还是同意借调政协,专门从事人文传记的文史资料的研究和写作。第一位写的人是薛清池,离石坪头乡枣洼村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院长,中将军衔。第二位是李效黎,抗日战争前燕京大学学生,抗战爆发后随夫林迈柯(英国人)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的抗日活动,抗战结束后妇夫定居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受邀回国,多次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林迈柯逝世后,九十年代初李效黎回国在北京定居。政协候永強秘书长两次去李在北京的居所探望她。第三位是牛平,离石信义镇阳坡村人。少年随父南下四川,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曾任四川灌县(现都江堰市)县长,后任四川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等职。一九九五任国家安全部常务副部长。
二零零八年春节以后先和薛清池取得联系,薛非常乐意接受采访并同意积极配合。永泰清明节后就去了北京找薜老,他住在北京长辛店部队休干所,说明来意后,薛老通过原部队给永泰配了助理,提供了专车,并在附近一个部队招待所为永泰安排好能长期食宿的写作室。第一次永泰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又多次去北京,有次住了近三个月,先后走访了薛老不同时期的战友和同事,也见了他的子女。一年多后,初稿完成,写了近五十万字,并且呈给薛老审稿。期间薛老要去美国女儿那里住些日子,并提出要把初稿带到美国,永泰欣然答应。
二零一零年四月永泰最后一次从北京回来后,一边等薛老审稿的结果,一边又回了原单位忙别的工作。次年听说永泰病了,一直在家看病养病,到一二年春天才知他患的是肺癌,并且已经手术。我和政协的几位副主席一起去探望他,记得那天,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们到了吕梁技校教工宿舍王永泰的家。
房子是八十年代的老房了,两孔仿平房式窑洞,总面积一眼就能看出还不到五十平米。东边的一间算是客厅,只有十几平方米。靠墙摆放一个破旧的三人沙发,挨着摆放两个不大的扣箱,还放着一个吃饭用的小圆桌和几把木椅子。客厅的北边像是自己用木框打的一个隔断,隔断的木框上,用报纸粘贴的花里胡哨,隔断的背后摆放着一个长条桌子,桌子上放个液化气灶,显然是当厨房用,面积只有五六平米。厨房背面还有个后门,我们就是从这个后门进来的。西边的一孔窑洞分成两个小 卧室,北边的一间除床外还放一个写字桌,所有的家具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旧家具,没有一件东西是时尚的。那一刻我感到十分震惊!彷佛穿越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那像是二十一世纪一个吕梁的著名作家,是离石在任已经近三十年,一位科级干部的家呢?
永泰十分镇定,情绪看出他对自己的病没有任何恐惧,他像啦家常一样给我们介绍了病情:“肺癌手术后癌细胞已经出现转移,前不久复查时发现了扩散的现象,已经在头部又形成了脑瘤,医生要求再次手术,他没有答应,唉!不受这个罪了,要咋就咋吧!人故有一死,我心里没有负担”。
我们大家反复劝他,还是要听医生的话,积极配合治疗,千万不要消极等待,主动放弃治疗。妻子除了给我们倒茶外。也不时插话要丈夫尊重科学,爱惜生命、坚持治疗。
除了聊病情外我还顺便问永泰?你在离石工作怎么多年,区政府几次集资建房,不会哪次也轮不上你吧!他说九六年那次轮上了,是自己没有钱买不起自动放弃了。我有些不解,又问他?你工作这么多年了,还是双职工,只有两个孩子,怎么会把日子过得这样清贫呵!他说:“虽是双职工,早些年两人的工资都不高,双方的家庭都在农村,没有任何依靠。婚后白手起家,没有一点积蓄,又带两个孩子,日子一直过的非常紧迫,自己又有抽烟的不良嗜好。稍微好点后,孩子都大了,上学结婚又要用钱,所以根本拿不出买房的钱。写了一部巜清帘于成龙》小说,一次性卖掉了版权,仅得稿筹八万元,这些年看病已经花的所剩无几了”。
听得我们在场的人都很心酸,我也一时语塞,眼睛泛出泪花。赶紧岔开话题,勉强装出笑脸,再次安慰他后,我们要起身离开。他夫妇俩非要送我们出来,我们一同走他家的前门出来,永泰陪着我们走到技工学校的操场,才握手告别,当我回头时看到他还站在原地目送我们,一直到汽车驶离技挍的大门。
二零一二年七月四日永泰病世,享年只有五十九岁。真是:毕生勤奋尽事业,囊中羞涩清贫杰。终身未有豪言语,千万文字书人间。
我们发自内心对永泰永远的缅怀,用行动让永泰的精神永存。
王永泰同志永垂不朽!
二零一九年八月二十九日於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