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穷绝顶高,始觉天地阔。
前几天去看中医,90岁的老中医给患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认命且努力就够了,你们的病大都是欲望大于能力,认知低于欲望和能力。
很多人就是心里看不开,放不下,不是伟人或企业家的命和格局和认知却总想着命运对自己不公羡慕嫉妒从不自我反省。
从而郁积成疾,终成大病。
这就是一个人的命数,医生是改不了的。
若想少生病,还得养胸怀,养格局。
格局大了,看得开了,很多时候,身体就好了。
01
放大格局,不抱怨
在《后汉书·祭祀志上》中,有一段记载提到了“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百姓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根据这段记载,光武帝在位三十年时,群臣建议他去泰山封禅,但光武帝认为百姓中存在大量的不满和怨气,因此他拒绝了这个建议,并表示不愿意欺骗上天。他还提到了泰山不如林放,意味着他不想去污染了历史上七十二位帝王封禅的泰山。光武帝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民间情绪的关注和自我反省的态度。也显示了一个人的格局和态度。决定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把心放大,把格局打开,顶得上世间一切良药。
02
放大格局不计较
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和孝子。他出生在江夏(今湖北境内),年幼时就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黄香在九岁时就已经知道如何侍奉父母。夏天,为了使父母的帐子凉爽,他用扇子扇风,驱赶蚊虫,让父母能够舒适地休息。冬天,为了不让父母感到寒冷,他会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子,然后再让父母睡下。
古人说:直穷绝顶高,始觉天地阔。
一个人的胸怀越大,越不在乎鸡毛蒜皮。
闲言也好,侮辱也罢,与他们而言都是小节。
不在小事中消耗自己的能量,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不纠结于过去的经历,不陷于与他人的缠斗,内心平和,余生自然健康顺遂。
03
放大格局,不执着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汪伦在信中提到了“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吸引李白前往。李白因喜爱饮酒,又听说有美景,便应邀前往。到达后,李白发现并无信中所述的盛景,但汪伦以美酒相待,并解释了“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真正含义。李白听后并未感到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在汪伦的陪伴下,李白享受了美好的时光,并在离别时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诗,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的感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这个故事中展现了他的豁达与不计较。尽管汪伦的邀请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李白更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和友情,而不是外在的条件。
古人云:“心随路转,路则常宽。”意指心态若能随遇而安,人生的道路自然宽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那些在逆境中另辟蹊径,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智者。“世界广阔,人生的道路千差万别,不必固守一途。”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本是官场中人,却因政治斗争,选择退隐山林。他在辋川别业中,寄情山水,吟诗作画,其诗作《山居秋暝》等,流传千古,成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拓宽视野,另寻新径,人生才不会走入绝境。” 宋代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受挫。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在黄州期间创作了《赤壁赋》等名篇,其文学成就不减反增,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学巨匠。“山中宰相”陶弘景,面对仕途的坎坷,选择了修道之路,成为道教茅山派的开山祖师,其事迹激励后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能通过转变思路,找到新的生活方向。“明代文宗”杨慎,因直言进谏被贬至云南,但他并未放弃学术研究,反而在边陲之地,著书立说,成就斐然,其学识与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如同旷野,非单一轨迹所能限定。” 眼界的宽广与否,往往决定了人生的宽度。只有放下无谓的执念,勇于改变,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正如古人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不断流动与变化,方能焕发活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