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热播新剧《安家》中,孙俪扮演的房似锦与同事徐文昌聊天时,提起了自己的童年。
她是家里的老四,刚出生时母亲嫌弃是女孩差点被扔进井里淹死,所以她叫“房四井”——房家扔进井里没死成的老四。
她是家里尴尬的存在,爹不亲娘不爱,谁不高兴了都可以欺负她。
房似锦说:“慢慢的我练出了一种本领,就是每次一回到家,就能嗅出谁不高兴。我就开始跑,一口气能跑十里地。所以知道我为什么跑得这么快了吧?你们跑的是健康,我跑的是命。”
看到这时,心中一阵疼。
凡事有因有果,所有看似偶然的特质,其实都有迹可循。
不由想起《一个人的朝圣》的主人公哈罗德。
他和妻子形同陌路,没有正常夫妻之间的沟通。
他和孩子就像仇人。儿子戴维溺水时,他却在岸边慢悠悠地系鞋带。缺乏家庭温暖的戴维患上抑郁症,最终自杀身亡。
有很多说哈罗德“冷血”,说他不配做一个父亲。但当和他的童年关联起来之后,便会发现他也是一个“可怜人”。
哈罗德幼年时父母离婚,母亲离开后又被父亲抛弃。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家,什么是责任。所以他看到自己的孩子时,更多的是自己的影子。
一个从来没有体会过家的温暖的人,是感受不到世间的温度的,又何谈去爱人?
哈罗德一家三代的悲剧,都源自于家庭最原始的不幸。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童年的债,终要用一生去偿还。
02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在哪一刻原生家庭的伤害让你绝望?”
有一个回答简单却又扎心:“过去的那些事,怎么都还记得啊。”
不是都还记得,而是一边成长一边拼了命的想要忘记。就在无数个日夜之后,以为把这些都忘记了时,突然的某个瞬间曾经的一切历历在目,令人崩溃。
美国心理治疗师罗纳德·理查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上与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的影响。”
很多人都在不经意间重复着原生家庭中的行为,或者为了逃避原生家庭的痛,刻意去做截然相反的事。
为什么一个人的家庭,会对他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
英国关系精神分析家、儿童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解释道:
如果一个人6岁之前生活的家庭环境气氛紧张,那么他大脑中皮质醇的水平就会产生异常。所以一个成年人如果在童年时曾被父母虐待或者忽视,那么这个人的应激系统就会关闭,使这个人要么一直处于警戒状态,要么对外界的刺激变得麻木。
这将最终导致他在后续的生活中,不是对安全感极度渴望,就是对别人缺乏防范。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受害者。
大概就是《欢乐颂》中樊胜美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那些童年时吃不到的糖,长大后再吃到,却早已变了味道。
那些童年时得不到的爱,长大后再多的爱也填不平内心的沟壑。
那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一生都挣扎在那个虚无的囚笼。
03
如果说,不幸的原生家庭是软肋,是一个人最脆弱敏感的神经。
那么幸福的原生家庭就是铠甲,给予一个人抵抗世界的勇气与自信。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姑娘在学校被冤枉偷了同学的钱。面对老师的责问时,小姑娘的第一反应是“请把我父母叫来”。
这令老师很吃惊,因为一般的孩子被冤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避开父母,因为害怕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更别提主动叫父母。
一个人的第一反应会暴露他的内心。
小姑娘在被冤枉时,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时,最先想到的是父母,就说明她坚信父母会相信自己,会站在自己这边。
这大概就是父母与家庭给的底气。
曾看到过一个这样的调查:“原生家庭幸福是怎样一种体验?”
网友@清欢回答:“饿了想妈妈,累了想回家,从来不委屈,因为有爸爸。”
因为有把握被爱,所以才不会成长地战战兢兢。
因为知道有人等,所以才有勇气往更高处飞翔。
幸福家庭养出的孩子,温润如玉,会发光。
04
每一个身为父母的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在生命之初,给他最原始的爱。
1.生而好好养
我们家长要清楚一个概念,“养孩子”不等于“给孩子吃饱”。
“好好养孩子”也不仅仅等于“给孩子一个富足的生活”。
好好养,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重视孩子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诉求。
对于0-3岁幼小的孩子,应当充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在孩子啼哭时,耐心疏导,减少初识世界的焦虑感。
对于3-6岁的孩子,在满足其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加深对于“家庭”的归属感,比如可以一起装扮卧室等。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在“归属感”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平等感”,让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是家庭中平等的一份子。就像米歇尔·奥巴马小时候,孩子也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生而好好养,使孩子成为一个平等又独立的人。
2.生而深深爱
给孩子最好的爱,莫过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曾经有朋友吐槽,小时候母亲脾气不好,对他要么大吼大叫,要么就是冷处理,导致他现在有轻度的神经衰弱。
虽然这是个例,但父母的行为与情绪肯定会对孩子有影响。
熊孩子很淘气,身为父母的我们生气很正常。但“爆发”之前数个一二三,对孩子好,对自己也好。
也不要因为生气不理孩子,因为忙忽视孩子,因为玩手机应付孩子。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都是利刃,撩拨着他们脆弱敏感的神经。
最重要的,不要动不动“打压”孩子,多给他们一些恰到好处的鼓励。
《我家那闺女》中,傅园慧的爸爸就是最好的榜样。当傅园慧被质疑时,爸爸一句“傅园慧是最好的”给了她力量。
良好的家庭氛围与父母的爱,都融为傅园慧身体的一部分,更加自信地去用拥抱世界。
生而深深爱,使孩子成为一个温柔又坚定的人。
3.生而好好教
比尔盖茨年度推荐书单No.1《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养”是一个生命得以成长的前提,“爱”是精神支柱的话,那么教育就是让孩子有选择的能力以及选择更多的可能。
但是好好教,不代表着教育花费“越贵越好”,而是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
就像最近刷屏的一张照片:“一张桌子,一个角落,一对父女,一夜寒风。”
河南洛宁的女孩由于要上网课家里却没网,所以只能去村支部蹭网学习。
这是最好的教育吗?显然不是。但是这位父亲没有因没有条件就剥夺女儿学习的权利,而是一起去寻找、创造条件。在这里,默默陪伴,就是这位父亲能力范围内给女儿最好的教育。
生而好好教,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更多选择的人。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的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希望他们都能够在家的呵护下,飞往更广阔的天空,而非被折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