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么多时间
“你哪儿有那么多时间再回来逛!”
朋友对我买衣服不够决断十分不满。
逛衣服这件事对姑娘来说十分有趣,尤其在上海,家家有自己的特点,还可以和有趣的老板聊天,姑娘是绝对愿意有时间再回来逛的,但这话触发姑娘太多联想了。
对姑娘来说,这句话最适用的场景是“将就”。
首先,是对奇葩人事的感慨和评价,现在每每姑娘有这样的想法, 脑海中就会响起“你哪有那么多时间”评价别人。想起以前读过“子不语怪力乱神”,说不定也是说,有那么多学问要学,那么多现实问题要解决,“你哪儿有那么多时间”讲那些虚的。
再就是对家人的要求,以前回家老嫌家里收纳地不好,现在想想,回家来就这几天,家人要聊天,要吃喝玩乐,要探索有趣的事情,“哪儿有那么多时间”抱怨,想想想做的事情,也就不管谁家是啥样了。
很多年前,爸爸带头,家里开始流行“有道理”这个口头禅,对于对方表达的自己无所谓或是不认同的想法,又不涉及底线,一句“有道理”也就过去了,其本质也是“你哪儿有那么多时间”争执。
多想想想做的事情,“你哪儿有那么多时间”管破人破事。
反复横跳
物理学家分两个派别,一个派别相信物理规律层层递归,研究清楚了底层的逻辑,就能推导出上层逻辑;另一个派别相信每层都有自己的规律,层与层之间有质的差别。
这是学物理的朋友分享的,对应的两个英文术语已经不记得,尝试查也没查到,不知道是不是掉书袋拿来忽悠我。不管这些背景,姑娘借用这两个派别套学习风格,得出了很有趣的结论,且听分说!
姑娘以前属于相信规律层层递归的前一派,搞数据分析追究到数据怎么来,搞来搞去最后把没学的大学物理都补上了,很多女生都是这样。而大部分男生属于后一派,认为凭自己的理解“干就完了”。
“层层递归”加深理解,但是没有直接产出且需要时间和学习资源,“干就完了”能够快速有看得见的、催人奋进的产出和认可,但是缺少对深层逻辑的思考。
识别出这两种迥异的、各有优劣的风格后,姑娘意识到应该学会“反复横跳”!在不紧急且有资源的情况下“层层递归”,在有业务有问题的时候“干就完了”,接受“问题和答案不会同时出现”的现实,在“干就完了”中收集问题,在“层层递归”中探寻答案。
努力认识自己
姑娘学到了什么特别愿意与人分享,但在工作中却给姑娘带来了很大困扰,因为并不是人人如此。
上一份工作很特殊,同时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很多,氛围就还很像校园。但慢慢地姑娘发现,一起的伙伴,不仅不会主动跟姑娘分享,甚至姑娘问过的问题,他后来知道了也不会顺嘴告知一下。
更戏剧的画面是,他走到你身边,问你在做什么,一通解释之后顺便讨论个小问题,他说“我要下班了”。
对于姑娘分享的内容,对方在众人面前提起的时候,也不会表达出一点点“引用说明”。
姑娘有过气愤不满,甚至一度决定,“管住嘴,迈开腿”。
但后来姑娘发现,分享是姑娘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它的收益并不来自于交换,而是来自于分享这件事本身。
姑娘不觉得自己记性差(虽然亲朋好友都这么多),只觉得自己的记忆与众不同,没有关联的事情是一点点也记不住!直到关联出现,以前的那个瞬间才会在脑海复现。
基于这样的生理特点,姑娘才会有这样的分享习惯——疯狂地给一件事建立多个链接。搞清楚了这件事,姑娘也不在乎别人有没有“礼尚往来”了,只精心构建自己的王国。
遇事先努力理解自己,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减少困扰。
人大于天
姑娘有自己的特长,也有很多不擅长的事情,要做成一件漂亮的大事真的需要好多好多人帮衬,比如换工作。
朋友周末帮忙一起改简历,耐心地听姑娘讲过去工作中点点滴滴的自豪,一起提炼重点;
户口在学校,离开了三方签约的单位,如何把户口从学校直接迁到其它城市?这怕是姑娘最最最最不想去处理的复杂问题,朋友恰巧在隔离不忙,每天陪着我一起看政策、分析逻辑、算进度,学院管就业的老师也超级耐心地答疑解惑;
朋友支招如何能在各方利益中保全自己的立场在想离职的日期离职;
搬家被无理房东恶心到哭,有叔叔阿姨陪着,一顿羊蝎子也就过去了。
读一本书,上一门课,能学的已经被归纳在目录,但是“人”带来的幸福、精彩和智慧远超想象!感恩生活中每个人在姑娘生命中的每一次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