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迎合这个事,我想它是无处不在的。时不时迎合自己,时时迎合他人。独立有主见的人大多不喜欢迎合这个词,听起来有谄媚加奉承加很多小人之态的意味。迎合通常释为逢迎猜测或揣度别人的心意以便顺从投合。从字面看,我绝不认为这是贬义的。特别是前半句,这是人对心理的把控与运用,推度与思考,下半句即为目的,投合他人所好,满足他人心意。这么想来,迎合是与人交往,受人喜欢的好手段。
说道这里,我想谈谈我曾经对迎合的态度。以前我听到迎合,多半想到佞臣,想到趋炎附势,想到拍马屁之类的东西。我觉得这样想没什么错,并且对狷介之士由衷感到敬服。后来我又有了太过以迎合为理由,却并不如此的行为,暴露久了才有反省。我不常赞美他人,就连亲近的人。因为在那时觉得,这是一种肤浅的迎合,所以我选择静默,同时也晾晒着他人的喜乐。高中时,我讨厌一些模板式的作文,比如三段论,想着不要屈从逐波。结果写了很多逻辑不通,文不对题的文字,还自以为是。如果像模板那样写,就是不自然就是刻意就是迎合应试的一切。所以我就这样愤世,然后保守,停留。事实上,我写的太随性,随便,远不如从三段论的规范开始,只是总有骨子里的轻视让我避开这或多或少限制。仔细想来什么是迎合,它反而成为我反叛自负的借口。我只是一个习惯徘徊在异于众人和符合现实不同观点的游离者。我对迎合实在是有太多绝对的思想。有趣的是,我只在这方面有特别的一边倒倾向,反而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迎合着更多。我想这完全不是被现实磨平了棱角之类的感叹,而是更多的不愿意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不愿意让“特别”加在别人对于我的评论上。明明有趣的是,我们希望自己被形容“特别”,常常批判我的就是我。我们自然的想要好的特别,成功的特别,而不是另类和挫败的特别。颇多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坦诚下去,不愿意要求,不想告诉自己,是的我想要,我是这样的努力。
记得,读到《商论》的一篇文章,大概是这样:对于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加强的政策思想,企业的开发项目将更快被获批。这样的软实力政策吸引着富有文化元素的项目开发,那么企业迎合这样的趋势,将更加受到支持。“迎合”也可以解读为符合外在的需求,以达到目的的行为或心理。我想我们需要迎合的绝非是自己的怯懦,而是自我敢于向外在发起挑战和改变的心绪。正是我们太过在乎他人的看法了,有时自己都不会察觉它的影响力。想买一把伞,见到一种好看的亮黄色,但是想想,走在大街上容易受人注目,还是正常一些的色彩好了。这时我们为了自我构想的大众评价,而自动迎合他人的看法,于是很难让自己的喜好释放。生活中的灵感思想是源于大胆,困厄于迎合世间,保守自我的狭隘中的。当然我们的迎合有必要在好的公共道德和规则运行上,而不是那些无形的人情逼压,和自我难以妥协的纠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