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春节的老习俗已渐行渐远。

来自网络


            赶集会办年货

一过腊月二十三,家里大人开始准备办年货了。

那时家里的大人是逢集必到,逢会必到的,目的就是看看有没有自己值办的年货。

新年要有新气象,家里该换的东西都要换了。买件新衣等过年穿,买个新扫帚来打扫院子,买个新篮子来走亲戚,买新盆新毛巾到春节才用,买块新桌布罩在饭桌上,买来新碗新筷子招待客人……

办完用品,办食材。

过年的餐桌上,要备几甜几咸几汤的,七碟八碗摆上桌。备食材的时候选什么适合做甜的,什么适合做咸的,什么甜咸兼具的。大肉是必须要买的,这是过年的重要食材:饺子、肉丸子、扣碗、卷帘、熏肉、炒肉片都要肉。要是买个猪后腿,再加个全杂碎,就可以过个肥年了。

年八二十九支起锅,开始煮肉骨头了。我喜欢家人买肋骨,因为骨头多了就可以多啃点。大人们常把煮肉、煮骨头的时间放在晚上,我们小孩常常熬到半夜,专等着啃骨头。

父母每次赶会前都合计合计要买什么东西。小孩子有时也会提点小要求:小闺女大都要花,小小子大都要炮。

现在的农村的集市也规划了,没有了以前的热闹。超市到处是,一次购物就备齐,好多东西不需储备可随时取用。

儿时的赶会成为回忆。

              手写春联

一过腊月二十三,大人已经把红纸买回来,那个时候有红纸和绿纸,要写对联了。

记忆中,家里面都经常有人送来红纸,让父亲写对联。村里识字的人少,能掂笔写字的更少。识字儿的几个人每年都要义务为村里面的人写对联,并且要自编自写。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有毛笔字课。不识字的老人家,不嫌弃小孩儿写的毛笔字,这个时候会写字小学生也就了练习机会,忙开了。小孩子总是服务很周到,不但写,而且送,一直服务到贴好,有几户老人家一字不识,经常把春联儿贴颠倒。

总觉得中国的汉字书法文化得以弘扬,与写春联有关系很大。

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写春联了。

每到春节,一直对手写春联有种眷恋。

有一年春节,我从大街南数到大街北,只有两家是手写的。

儿子小学后,开始学书法。从那时起,我们家的春联一直都是手写。亲朋好友来串门,经常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勾起许多儿时对联记忆。想到若干年后,也会是儿子的春节印记。

来自网络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腊八,祭灶,春节来到。家里的大人开始张罗年货,随着嘭嘭炮声,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到祭灶,哪家的孩子都要放几个炮。 小孩儿玩摔炮、洋火炮,稍大放小土炮,大孩放小雷子,大人放大雷子、天地两响。

除夕晚上,下饺子放鞭炮。专门听听:谁家的鞭炮响得时间长,那家过年就最底气足。除夕晚上要守岁,关门的时候有关门炮,第二天大年开门的时候要放开门炮,这仪式一直在心底。

老人的话是:一年一个早,谁家起早谁家好。大概清晨四五点钟,就有嘭嘭的炮声响起,不多时噼里啪啦的长鞭炮此起彼伏。接下来就是东一声西一声的炮声在空中游荡。

一院子的红纸炮皮,小孩子在炮皮中寻找着还没有燃放的小炮,像寻宝一样。寻宝完毕,小孩们聚在一起,撕开这些小炮皮,露出里面的火药,用火柴一点,赶紧跑,“哧一一”的一声火药燃完了,要的就是这一道光、一声响,〞哧”完火花继续寻宝,乐此不彼。

过完大年过小年。正月初七初八后,烟火开始上市了:地溜球、摇钱树、小电转、火箭弹、流星雨……仰望夜空,美轮美奂。

记忆中春节就是炮声,没有炮响没有年,难怪老人们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渐行渐远的习俗,依然擦不去,演绎为文化长河中的一个涟漪。

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