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 慕滢菀兒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部传世经典名著,用两句话概括写尽人生百态、世事沧桑、悲欢离合、浮云人生,何其壮哉?——致敬曹公!
—01—初读红楼
小学五年级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是一边看书、一边翻着字典查不认识的字。
边看边识字,边琢磨其意,速度是极慢的,但仍然有着很浓烈的兴趣,深深为之着迷不已,几乎所有课余的时间都埋头捧读。
当然大多数意思是不太懂的,但情绪依然跟着书本的情节走。
看到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一章,竟放声大哭,泪水都把书页打湿了。(直到看第十遍之后,才不会在一章崩溃大哭,至今珍藏的第一本红楼梦这几页,还布满少女时期的泪痕。)
无疑,我是“拥黛反钗派”的。所以,对曹雪芹先生把心爱的林妹妹给写死了,一直耿耿于怀,不能谅解他给宝钗嫁给了宝玉。
其实是知道错怪了曹雪芹先生的,因为真正把林妹妹写死的人是高鹗,而不是曹公。但在懵懂天真的少女心中,他们就是“一伙的”。(哈哈!想起来真是无知又可爱!)
那时还干了一件蠢事。
看完第一遍红楼梦之后,竟如疯魔了一般,到处去书店翻各种红楼梦的续写版本,就为了弥补心中对结局的遗憾。
当看到其中有一个版本,居然把黛玉给写还魂了,变得比凤姐还要强势得多。虽不喜把林妹妹给写死了的结局,但也不愿看到林妹妹变成如此势利庸俗的模样,简直是不堪入目!(辣眼睛!-_-||)
最后,所有一时冲动买的续写版本,都只看一页就统统丢弃了,回头还是觉得原著竟原来才是最无可替代、无可比拟的。于是心悦诚服,自此手不释卷,把红楼梦奉为人生之书。
—02—少女情怀
如果说,初看红楼,是因其是经典名著,更是因大量的诗词歌赋贴合我的喜好;
那么,再看红楼、并深爱上红楼梦这本书,却颇有一种“情不知所起、竟一往而深”的情愫。
红楼梦就是有这种魔力。
每个人、每个年龄阶段,都能读到不一样的红楼梦。
少女时代的我,读红楼与等大多数人、大多数名家不同的是,每一遍我都看全一百二十回。
虽有看出两个作者续写之间的前后矛盾,对人物结局的铺垫和安排有很多疑问和遗憾,但还没排斥到坚决不看后四十回。
整部鸿篇巨制的内容,从诗词歌赋、园林艺术、美术美食、宗教信仰、世俗典故、人情世故、人性的真善美……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美学大观。
然而那时于我,是看不出这许多道理的。
大约、那时的关注点,都放在大观园里那群天真浪漫、纯真美好的少男少女身上,以及他们的爱恨情仇与喜怒哀乐。
很喜欢这样一段网评:
我们年轻过,我们细腻过,我们也终将如大观园的池水,渐渐抚平微澜,去循规蹈矩,去平平淡淡,去世俗庸常……世外仙姝寂寞林,独行的宝玉,却将情永远留住,一霎那就是永久,温暖了千年的无情岁月,达到了美学的巅峰,因为看不到来者。处暑来时,繁华将落。曾经有过的夜宴的小温馨,可惜宝黛二人,带不动大家一起飞升。
是啊,整部红楼梦,毕竟不只是宝黛的“梦”,更是很多人的“一场大梦”。
而我,也终有自己的很多疑问和不解——
譬如,黛玉要是不耍小脾气那该多完美啊!而凭她的聪明伶俐,怎么会做不到所有人都爱她呢?
譬如,宝玉不那么博爱就好了……
譬如……
—03—红楼梦魇
带着这诸多的不解和疑问,我走过自己的天真的少女时代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期。
关于“红楼梦未完”和对作者争议,也看过了很多名家的解说版本,才发觉自己的“看红楼”原来就只能叫“看”,而算不上“读”。
“看” 顶多只算是停留在表层上意义,这种没有深刻领会书里内容的方式,就是看了一百遍,依然是如牛嚼牡丹;
只有“深读”入心,才能领会曹公书中深意,才能把红楼梦里面反映的人世沧桑、世间百态折射到现实生活中。
如今,方知当年对书里人物诸多不解和疑惑,原来只是自己的只懂皮毛而已。
小时候看人,习惯标注为两类——好人,和坏人;
而其实人世间何人能完美?好坏岂有绝对?每个人物都有好的一面,那必然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正因此人物才具有灵性、和温度。
曹公对每个人物、每件事,都不持批判态度,而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来冷静的描述一切,把判断权 交给每个读者。
——或许,这也正是曹公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