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一天中真正进入学习、工作的时间是几小时?看到这句话时,我脑子里就在自动计算起了时间。
记得有一天在楼下市场买菜,老板从我进去挑好菜到付款走,眼睛就没有离开过手机,开的是外放,很夸张的笑声传出来,随口问了一句是不是抖音,回说是快手,边给我称重边笑“太搞笑了”。老板还说,一天中得有3到4个小时都交给了手机看视频。
正好也和几个好友聊到时间都去哪了的问题。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和课程,细算下来,我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训练,也没有特意买什么时间管理的工具书。我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儿时在农村生活。那时候包括现在也是一样的,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习惯,也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信念,更确切地说是长在骨子里的一种生活习惯,并非特意为之。
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地,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需要闹钟。早上是睡到自然醒,晚上到了差不多的时间就开始犯困,会很快进入梦乡。直到现在,离开家,在城市生活。城市里的人不止朝九晚五,很多人是朝6晚12地在拼。
除了睡觉的时间。日常工作日,会根据工作量安排时间,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点,就是每隔45分钟,我是一定要休息15分钟的。这15分钟里去上个卫生间,看看手机消息,去沏一杯花草茶,做一些舒展胳膊腿的小运动。到点就进入工作状态,手机保持静音,工作手机上不装任何消耗时间的视频类软件。
这种方法也是由上学时的时间得来的灵感,工作以整点开点,每两个整点间工作45分钟,休息15分钟,像上学一样规律,效率也很高。
第二个值得自己小开心的事是,不加班。不是说工作量小,是工作时间全力以赴,不拖拉,不在截至时间前紧赶慢赶,预留出足够的挑错修正时间。当你把时间用到极致,除了一些特殊岗位,基本是不需要加班的。
至于我们常常看到的文案、策划、写作的人,会在深夜还工作,有的是因为那个时间段才有灵感。每朵花开的时间不同,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早晨有灵感或者思路如泉涌的。
还有一点时间管理的小心得。现在的时间的确是被切割得厉害,时间碎片化,工作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那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好了,也是很好的。
碎片时间在我的生活中包括早起后刷牙、做饭的时间、等车的时间、坐地铁的时间、做瑜伽的时间、敷面膜的时间等等,这些时间会选择见缝插针地利用起来,同时能做两件事就绝不会只做一件事。比如,敷面膜时,会同时做竖腿,做做空中骑车等小动作,写稿时会选择跪着或者盘坐,抬起后脚跟坐,刷手机时贴墙站立、做一做肩颈放松,这样时间就被无缝利用了,长期伏案也不会有颈椎、肩椎的不舒服。一举多得。
睡前,我会闭上眼睛,像过电影一样把这一天的时间线过一遍,感觉自己能清晰看见自己哪个节点做了什么,这种感觉,叫满足。
有句励志鸡汤说: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只是觉得想活得热烈些、用力些,生命充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