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第一个关键词是共享,即将电商平台的产品库完全开放给用户,让他们在自己的社群当中做分享和分销,从中产生效益。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分享,很多家庭都会在妈妈群里面,妈妈群一定会有少数的两到三个核心人士,她能够影响到社群的价值和定位,我们希望赋能到对应的人,让她们为妈妈群体服务。”
如何从社群运营变到社群的商业运营?
很多人一直在问我,怎么样从社群运营变到社群的商业运营?简单一点解释,如何从以前不赚钱的运营到现在做赚钱的运营?让社群活跃从一个数字拥有两个价值?活跃意味着什么?
我们在做社群运营的时候经常看活跃,日活、月活,单就活跃为什么能拥有两个价值?因为不仅让 TA 活着,还要让 TA 活着的同时给你钱。换句话说,在 TA 活跃的时候就影响 TA 的心智和认知,完成商业价值的收割。
用户认知存在一个客观的规律,触发、认知、体验、付费决策、使用、习惯生成。
如何根据用户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更大化地完成价值收割呢?
1)触发 - 认知
大家看到了,在用户认知过程的“触发-认知”阶段,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找到付费用户、营造需求氛围、产生付费欲望。
这个人以前没有付费的习惯,因为以前都是免费用户,你如何让TA付费呢?或者说第一步,如何找到付费用户?付费用户在哪里?
答案是用户到哪里提问、哪里学习,哪里就是你要的转化阵地。用户在哪里形成习惯,就会在那里活跃,这时候你就去用户出现的地方找他。你还可以在用户提问的时候找到他,因为有疑问一定程度上表明他有需求。
这时候有了目标用户了,你怎么让他觉得他有付费需要呢?
我们做推推客社交电商的,大家觉得社交电商是刚需吗?是不是,其实是分阶段的。
社交在你在任何时候肯定是刚需,因为你要与人交流,和朋友沟通事情、与合作伙伴进行业务合作等。但是社交中的电商是不是刚需?不一定,取决于你社交沟通的内容。
但是,电商作为一种业务,它不一定是大家在社交中的必需品,却也有一定的需求。这时候你就要使用一些手段,让用户感受到他需要,你需要做什么?
答案是场景和身份的构建。
用户可能来自于各行各业,来自于不同阶段,可能是大学生,可能是宝妈,可能是工作一两年或者十几年了,也可能是全职妈妈,这个时候如何让他觉得他需要?
其实,因为人性的特点,很多人在看到别人需要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也需要。
比如,大家从小到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大家都干什么,所以我们要干什么。人有这样的需求共振,当他发现和他一样身份的人做了这样的事情,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他会觉得他做同样的事情也能获得这种效果。
这个时候,你通过给他创造一个场景,让他感觉到身份的共振,找到和他身份一样的人,然后再把场景套进去。
为什么要套场景?因为他在完全没有融入社交电商的环境下,那个身份再怎么和他一样,他都觉得不需要。通过场景和身份的构建,来强化用户的学习需求。
用户有了学习的需求后,如何“趁胜追击”让他产生付费的冲动呢?
这个时候,其实有两个点容易让他产生最后下单的冲动,一个是他的思考门槛。思考门槛是什么意思?这个到底多少钱,这个东西如果说很便宜,或者价格比较合理,可能用户这个时候很憧憬它,产生付费欲望会更强烈。
第二个就是通俗易懂。通俗易懂讲述实操方法,再通俗易懂告知学习环境,再通俗易懂告诉他付出多少获得多少。
2)体验 - 付费决策
这个体验和付费决策,其实要用到一个产品理论,叫 HooK 理论。
第一步,叫外部协同强化,内部唤醒动机。
什么叫外部协同?比如今天有一个付费的东西出来,市面上至少需要一点点宣传,不管是花钱还是没花钱的宣传,要让用户知道你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
什么叫内部唤醒动机?外部环境知道你已经做这个东西了,内部就要强化这个动机。
第二步,降低产品的使用门槛。
怎样叫降低产品的使用门槛呢?当这个人有学习需求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能学会?不是这样的,他会产生试一试的心态。
不仅是说这个产品要非常好用,他要试一试,这个时候再次强调价位很重要。定什么价钱非常重要,这取决于你的用户愿不愿意试一试,没有试就没有付费的过程。
第三个是酬赏的多变形。
酬赏是什么?比如,给你带来新增用户就给他酬赏,还有课程自身拥有酬赏性。
第一次购物享受会员活动,第一单返现1元,更好地刺激他学习。
最后一个提高用户离开成本。
当用户在社群收获到越来越多东西;当用户在社群产出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或付出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他的离开成本就会非常高。
如果他不离开这个社群,就会持续产生价值。
3)使用 - 习惯生成
刚刚提到了运营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运营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在你不赚钱之前,大部分公司是产品驱动运营。当开始赚钱了,运营驱动产品。
所以说,其实商业化是很好地让运营在产品出现之前做出很多运营行为,变相来刺激产品去做到相应的功能。比如我们一开始要做打卡,我们都是运营先行,当我们发现可行时,产品才会辅助做功能,是为了让使用的效率提升。
使用和习惯的生成中间有一个词叫“社群运营”,社群运营在这里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社群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商业价值收割的闭环。
社群如何完成商业价值收割的闭环?
除了社群运营和用户有密切沟通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工种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用户沟通。比如,你是渠道运营你搞的是渠道,你是商务运营你搞的是商务。
只有你和用户很密地接触了,你的商业价值收割才是真正完成了闭环,从用户进来到中间到最后环节,你一直跟他关联,最后产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社群运营岗位的产生是让运营有时间、空间更高效及时地 touch 到用户并影响他。
比如,今天你去一个美容院,别人说你皮肤状态怎么这么差,你需要美容了,你老了。你可能觉得,我需要放松,需要享受,我好像老了。
所以人是需要被人影响的,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先决条件,我们是做平台的。很多用户还需要学习,是因为他之前没学好,他不懂就需要有人去影响他,他懂还需要人去影响他吗?社群运营就是在这个影响用户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价值。
为什么这两年大家去面试跳槽,大部分公司新增的岗位需求都是社群运营?因为社群运营是把运营做得更加精细化,让用户有了更深的黏性,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说到社群运营其实有一个“132”。这个“132”就是:1 个运营媒介、3 个运营维度和 2 个转化抓手。
1)1个媒介
1 个运营媒介,即我们通过什么来运营用户?社群、微信群?
那群,它其实是什么?首先它是中立性质的,在没有产生商业价值之前,群就是一个展示牌,老同学群也是一个展示群,家人群也是一个展示群,集中展示消息。
而当它产生了商业价值,它就不再是一个展示牌,而是一个广告牌,广告牌就会有收益。当它变成广告牌的时候,你就要想如何让这个广告牌变得更贵。
2) 3个维度
社群运营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为什么呢?因为 TA 必须要会活动,必须要懂内容,必须要懂用户。所以一个社群运营既要做活动运营,又要做内容运营,又要做用户运营,三位一体,对运营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活动运营时,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活动荣誉的驱动大于利益的驱动。
我这里面特别想说的,荣誉虽然大于利益,但是大家不能没有利益。
当你做任何活动的时候都要给用户利益上的刺激,还要满足他精神方面的,荣誉方面的刺激。例如晒单,晒团队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要有利益渠道还要给用户荣誉感,让他产生优越感。
内容运营时,内容撬动效果,检测催化进步。在内容运营中,大家不要觉得我要给他更多的效果,所以放特别多的产品内容,没有用的。
内容运营不是直接给用户上课,不需要教他太多的内容,他根本记不住。你要做的是给他方法,让他觉得可以用这个方法可以学会。
如何理解检测催化进步呢?其实做社交电商和减肥是一样的。你怎样知道你瘦了,是别人告诉你,你最近瘦了?不是这样的。你需要一个秤站上去,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了。
这时候你怎么知道做推推客进没进步呢?搞一个测试,但是测试简不简单?取决于运营。这时候你觉得他学得快了,你需要给他点挫折感,把测试搞难一点,如果需要给他一点鼓励,你就把测试做简单点。
用户运营时,最需要注意的是前两个,一个是KOL,一个是运营者的人设。
大家就想象你们是娱乐圈的演员,你需要有什么样的人设。KOL 的养成,KOL 如何养成?用户进来都是不知道你们这个社群干什么的,或者是没有参与社群的习惯。
一开始用户可能会吐槽很多东西,但当群里越来越多 KOL 出现的时候,用户觉得自己好像没那么喜欢产品时?他会觉得这么多人喜欢,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是不是自己没参与进来或者是没学,是不是自己哪里理解不对,所以这个里面 KOL 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3)2 个转化抓手
我们做商业都需要转化,都要关注产品效果和运营效果。你的产品完全没有效果,你还去转化它。好比说你要给和尚卖梳子一样,我不评论这是你能力的高低,还是有没有必要,我不评论。
但是我觉得你在做的社群里有一个产品的时候,你必须思考你自己的产品效果。没有什么产品是一直完美的,你需要去怎么样?不断地去搞产品,让它不断变得完美,你要驱动产品,但是不可能这个产品完全一点效果没有。
还有就是运营者价值,这个运营者是谁?是你。如果今天你在一个社群里面作为一个主要的人设你没有价值,你不能给用户提供价值,体现价值,我是觉得你没有办法转化的,因为你不会有影响力。
今天我愿意听一个人的意见是因为他给我带来的安全感,我愿意信任他,第一种是情感上的信任;第二种是专业能力上的信任。如果一个都没有,你是转化不了的。
运营也好,商业价值也好,都是需要沉淀的,运营是什么?通过运营用户的社群把商业价值漏下来了,这就是社群运营的商业。
我是教主,也是社交电商的践行者,目前是推推客的首席运营官,2018年是社交电商的红利期,突显了很多类似的平台,也有结合一些大的电商平台共创的,有人赚的盆满钵满,有人没有什么经验导致节节失败,社交电商的真谛就在于如何运营社群用户。
欢迎加入我们,利用推推客平台实现社群运营的商业化。
教主: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