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简书是小世界,有你真好。此外,它和社会生态一样,很难说好到那里,或坏到那里去。如同简书币,割了一茬又一茬,最终还在不乐观的范围区间。可是,没有人和人互动,彼此交流鼓励,这就是个彻底冷冰冰的平台。
因为虚荣遗憾。你知道,日更还有两周就一年,断更有些失落。询问相关人员,没有办法解决。原想获得365天日更后,考虑不再重复这种生活。看过很多专栏作家介绍,认为每日写作会将人最后逼疯,那么业余写手更应该为持续输出忧虑了。
这相当艰巨的任务,偶尔放松一下也理所当然,我又没有薪金拿。为什么失落呢?因为勋章的鼓励作用?还是对自己不满意?主动中断和距离得到勋章被动中断差距在哪里?
断更对于个体并没有什么损害,且没有坚持日更的人本身对于作品的严苛要求,对建立品质树立品牌更有效果,说到底还是因为虚荣,或自尊心,企图告诉他人,我很自律,非常努力,必须用一个狗屁不是的勋章证明自己。
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怎么不挂一个牌子,说明我天天劳作?如果种不出来粮食、造不出合适的产品才是悲剧吧?没有告诉任何朋友自己的笔名,相对封闭的小圈子还在乎什么虚荣的名声呢?试图深耕密植,告诉圈内朋友你是一个优秀自律的人?也许他们应该更在意你作品的质量吧?
十九世纪文学家夏尔·奥古斯丁·圣伯夫说:
“每个社交圈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人们生活在其中,了解一切事情并且相信别人也了解同样的事情。然后就这样过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小圈子解散了,消失了,无迹可寻,没有任何事情记载下来,最后人们不得不胡乱猜测一通,根据模糊的传说,根据微弱的回声试图追怀以往。”
不知道简书圈子的人们,十年二十年后是否还能够彼此记得。但是,我的朋友,相信清晰的思考,有温度的关心关爱,引起思考、激发共鸣的文字,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持续提升自己。财富积累和人脉沉淀都比不上获得对这个世界的真知。当说所谓思想深刻是个屁的时候,这个人已堕落到深深的海底了,属于但丁地狱底层。
培根说过:“谈话使人敏捷,写作使人深刻。”谈话有趣的人难得,但是写作清晰,符合逻辑,发现关键节点更为难得。写作归根到底是为了梳理知识结构,清晰化表达让自己在纷繁复杂原因中找到重点,有效指导行动。写作把思想平面化,思考被文字展示出来,发现漏洞和问题,你将对这个世界有更为深刻、真实的体验。
希腊语的“美德”一词原意是卓越,实践美德就是实现人的潜能。至于其他,更多是衍生物。
努力脱离小我。有人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道德的,因为没有目标。我的朋友,你比我聪明成熟,你的目标是写出优秀作品,我的目标仅仅是让自己深刻,作品是附带产品。
人都需要自己的生活哲学,也需要和他人交换验证。克尔凯郭尔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总是某种实际的个别问题。问题并不是人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而是:我这个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这类问题是“存在”问题,哲学只有关注这类问题才有意义。
对于我来说,会想到像罗马斯多葛主义者那样,终生不渝的研究自我存在,消除个体弱点,是不是放弃了所应承担的义务呢?当人自省自查,却不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符合世界对他的期望吗?
讨厌按要求点赞,为其他人规律唱赞歌,虽然很多作品确实很有味道,即便偶尔陈腔滥调,无病呻吟。喜欢为亮点鼓个掌,为喜欢的朋友真心送上祝福鲜花,但变成义务,内心会被吓到,会莫名惊诧,再被冠以大的道理,更加疲倦犯困。
喜欢表达善意,不和人争吵,是为了种下爱和友谊,展现追求安宁的态度。
你说的关于责任和义务的问题,是我写作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有更大的目标,才能写的更好,更有成效。至于组织,我感觉属于更多人,才能不狭隘。
形成坚持习惯。你一定了解,理工男生具有一定的天分,精通忽略言外之意的本领,喜欢符合理性规范的生活。
处理好工作和写作的关系,断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还是要持续思考,不要放弃习惯。其实,再忙碌也其实也不至于没有写出千字文的时间。
人应秉持持续培养习惯的原则。如刷牙洗脸,成为行为习惯一种,每天都有这项内容。虽然难在每天都有面对具体生活挑战的勇气,能够直面自身和他人问题的真实思考,不推诿、不逃避、不懈怠。
我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同行才有乐趣,简书中有很多优秀的朋友,乐观热情,文采斐然,应相互鼓励,找到彼此的兴趣点,才能够让脚步更轻松,头发脱落更晚一些。
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总想起高中同桌的提醒:“祝你多多思考,早日脱发。”想到这一点,不寒而栗。如果必须选择没有头发和没有思想,我选择后者,相信你也一样。
所以,这篇文姑且就是一个小小檄文吧,讨伐一下自己的怠惰。但是,还是要宽容,世界不亏欠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