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中的“理解”的六个维度观一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之一)
书中说:“如果实现了真正的理解,对于学习内容,我们就会做出以下程度的把握,具体阐释如下:解释、释译、运用、洞察、移情、自我认识。”我试图拿这篇2017年甘肃天水中考记叙文为例来把握“理解”的六个维度。
书上说“理解并不只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它还指‘为什么’和‘怎样’的知识”。还说“理解不是简单地照搬别人的观点,对于阐述的事物,自身可以证实。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对答案进行说明,并能阐明它的导出过程,同时他还能够证明其合理性。”“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平衡。实现这一目标,一种简单的策略就是五个W,教学需要经常就五个问题进行提问,谁?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围绕根本性问题组织学习单元,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求学生既可采用问答式,也可以采取活动式。评价的含义也很明显,对于布置的任务,要求学生给予解释,而不是简单的记忆;要求他们将具体情况与理论联系起来,并适时地调整这些联系;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不只是给出已有的答案;要求他们对最终的结论给予论证。”
就这篇中考现代文《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来说,“解释”意味着什么呢?是否意味着准确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能理解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主旨)?是否意味着这篇具体的故事要和“逆境中不放弃”的价值观相联系?是否意味着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是否意味着学生能从文章的最终结论中联系自身经历而有所领悟?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解释”意味着有内容而主旨而学生自身相似经历和感悟?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表述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你有相似经历吗?有什么收获?
考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发现“破烂”→ 偷“破烂”被“教悔”→ 受“惩罚”获“奖励”→坚定“梦想”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考题1和考题4指向的就是这种“理解”解释。
如果单就教学策略而言,就这篇文章提五个W的问题就是:谁?是什么身份?故事在哪里发生?什么时候?为什么?
理解的第二个维度“释译”,书中说“对于学习的内容,通过讲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从他人经历或者从立足于事实的资料中探寻意义,这一活动本身即是释译。”“这种挑战具体表现为,作者的意图隐于字面之中,对于读者而言构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或者要求读者理解那些并非不证自明的事实或单纯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如要求学生翻译、解读,最终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此时,教学面临的挑战是在讨论中如何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所有的释译都必然地受到个人、社会、文化及它们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制约。”“释译比起建构与检验理论来,更具有不确定性。”“解释和释译既互相联系,又各不相同。”“我们可能已经知道了相关的事件及关于该事件的理论原则,但我们还是要而且也必须要问‘它意味着什么?’‘它对我、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意义?’”“对于某些学习内容来说,由于它们本身并无定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只是仅仅依靠教师和教科书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让他们进行深入而广泛的释译,进而对它们的见解进行持续的评价,使它们时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截然分开的数据中得出一个数学结论,或让他们在自习阅读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表述(意义复述)”
就这篇中考现代文来说,批注全文,应该是好的解读方式。或者以某某的口吻复述故事。还比如作者最后这样写“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意味着什么?
或者问“如果作者以后再次遇到挫折会怎么做?”
理解的第三个维度“应用”。“一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理解性应用是一种依托于情境的技巧,这一过程要求把新问题和不同的情境都考虑在内”“皮亚杰提出学生的理解通过他们在应用知识过程中的创新反映出来。”而所谓套用公式并不是真正理解,比如赏析题的公式模式直接套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解的这个维度中的学习指导与学习评价要求我们进行以实际行动为基础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应该更多地体现在现实的应用性任务上,同时辅有更多地常规评价。”
比如对这篇中考现代文的理解,学会从文中获益,而迁移到自己别的逆境中,时时擦拭心灵的尘土,获得教益。或者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终于从颓废中奋起的故事,用了什么办法,得到了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