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钟一起学写作的平台上,这一关的题目是素材积累。
关于怎么积累素材的话题,确切地说没有什么可说的好方法。因为自己毕竟也不是长期靠写作吃饭的写手,更和作家什么的一点边都沾不上。
只是小时候上学,听语文老师讲鲁迅的文章的时候,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本身。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就是一些散文也有着虚构的成分在里边。比如《一件小事》,比如《风筝》,老师说她看了许多研究鲁迅的文章,里面也写了鲁迅创作这些文章的原由。
鲁迅的文章难学,加之我中学的那个时候又特别喜欢学习语文,所以,对于鲁迅的文章学习起来,也更加的用心。但有许多东西在当时还是理解不了,比如《祝福》关于祥林嫂几次到鲁四老年家做帮佣,鲁迅对她形像眼神的描写都是不一样的……可见,好的素材一定是来自生活里的观察和积累。
可是,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行色匆匆,哪有闲功夫观察别人的时间。况且就是自己的周遭的环境的一些微小的变化,有的时候都是视而不见的,更别说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了。
再有的一个观点就是网上常常提到的,说输入决定输出,这也没有错误。但是,我觉得读书的目的也不仅仅就是一个为了输出写文章吧。
我觉得读书是读书,写文章是写文章。不要一看书的时候,就在想书里的哪些文字是写文章的时候能够用得到的,弄得读书的时候一点都没有专心在文章的内容上,反而没有得到该得到的收获,还浪费了许多的时间。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感悟,如果有一天你写文章的时候,发现你以前读过的书里的文字或者金句什么的,可以用到,那就是你读书的益处了。
输入决定输出根本就不是许多本书里文字的照抄,它应该是你认真读书和消化了书的内容之后的具体的运用。像某些速读能力强的人,说他(她们)一个月之内可以读甚至上百本的书,我不知道他(她)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还记得毛主席有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一句反对读书囫囵吞枣的话语,但是原引文我已经记不分明了,只是想说的就是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那样的话头脑里就不会有对读过的书的记忆。所以,我是从心里佩服那些一个月能读上百本书籍的人了。因为我们的那个年代也找不出那么多的书可以读。
庆幸的事情是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还有一些教写作文的刊物可以看到,比如《作文通讯》之类,《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到最后我最最喜欢的《读者文摘》。说实话,我从这些书刊中学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有的时候都不仅仅是把作文写好这件事情,因为那些书刋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知道身外的世界还有另外的一番样子。所以,我想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活过了许多次不同的人生。岂止是一句话,输入决定输出这样的一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我觉得与写作相比,读书应该给了我更多更大的乐趣。所以,我的头脑里一直都是把写作和读书看成是两个没有多少关联的事情,读书可以为写作打开许许多多的视角,但是读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刻更高远的意义。
说了以上这么多,觉得和积累素材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觉得有的时候,你看的多了,观察得多了,仿佛在写的时候就会水到渠成了一样。
和读书相比,我觉得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百态,也许比读书更加重要。我觉得最好的文字还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就像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想,写作素材的积累不仅仅是你读多少书,还要让它们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烙印,同时你还要把自己活成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敏锐之人,先在生活中活出你自己人性的光辉,这样也许你才能走到写作之路的大门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你自己……(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