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最近在微信报名参加了21天知识管理训练营,主讲老师彭小六,他是简书的签约作者,年纪跟我差不多大,却已经出了好几本书,真是一大牛人!
说来惭愧,他已经在微信群里进行两次分享了,而我现在才有时间回听;更加惭愧的是,每次讲座结束后,他都会布置作业,而我还从来没做过呢:(好吧,少说废话,赶紧整理下彭老师的教导吧!)
第一讲
彭老师的讲座信息量很大,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且引人思考。于是,我打算用我自己比较熟悉的方式进行总结,即:4W1H
Why?(为什么学习写作,先讲阅读呢?)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第一步是增加阅读量(其实这个跟我们教小朋友时经常强调的一样,先是learn to read,再是read to learn)
When and Where?(什么时候读?在哪里读?)
答案很简单,随时随地读,见缝插针读。现代人基本上都是以玩手机打发时间,其实读书是一举好几得的好方法。彭老师则是每天早上都有阅读一本书的习惯。
What?(读什么?)
可以读适合自己的书籍,读自己需要的书籍,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就是千万别读别人想让你读的书籍。也别因为别人在朋友圈发了状态“读了xx书,受益匪浅”,就觉得自己非读不可。
当然,也可以按照彭老师的美食分类法,选择性进行阅读哦!阅读可分以下四大类:
主食阅读:满足我们的生存需求,一般来说是对我们的职业或技能有帮助或提升的书籍(这类书籍比较适合使用彭老师分享的快速阅读法);
美食阅读:满足我们的思想需求,一般是陶冶情操,磨炼人格意志类的书籍;
蔬果阅读:满足我们的工具需求,一般是字典一类的工具书;
甜点阅读:满足我们的休闲需求,一般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言情类小说。
How?(那到底应该怎么快速阅读呢?)
第一步:准备工作
1,带着大脑来阅读,对即将阅读的书籍进行宏观定位!
彭老师顺便给我们普及了一些关于大脑的知识。比如大脑由三部分组成:大脑皮层,缘脑和脑干。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大量信息,都要通过缘脑的过滤,新信息要与既有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后,在大脑皮层进行识别。(突然想到了“最近发展区”这个术语!)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缘脑跟我们人们一样,一般情况下是比较拒绝改变的,除非我们亲身体会改变带来的东西有益无害,缘脑才会做出反应来,逐渐把其定义为积极情绪的催化剂。
另外彭老师还告诉我们关于大脑储存信息的两大规律:
第一,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
第二,只有不断练习,新的技能才会习惯成自然,变成我们潜意识下的行为方式。
2,明确读某本书的目的,避免被动阅读
比如,要读一本书前,先想一想,读这本书是希望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学到哪些知识?或者是希望深入哪些领域?带着目的读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3,合理计划阅读进度
每天都读一点,千万别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也不要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4,明确阅读的几大层次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描述阅读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而快速阅读主要集中在检视阅读。
第二步:快速阅读
1,预览(5分钟)
快速浏览书的封皮,目录,前言等,明确这本书是否有价值继续读下去;
2,速读(5分钟)
集中关注两大信息,并用荧光笔做记号或书页折角:
第一,图表或加粗部分,段落的开头结尾部分(结论性信息),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新知识);
第二,自身有用却没察觉的信息:大脑会自动浮现自己想关注的信息
3,跳读(20分钟)
遇到关键词的地方,可以放慢速度详细阅读。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读书:一本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仅为20%,其中最核心的仅有16%。
第三步:阅读后进行相应的输出
我一般是习惯性写读书笔记,从来没有用过什么app做便签(可以认为我不善于使用先进的工具,比较守旧:P),或者也不会画思维导图或手绘(这是自己打算日后学习的)
p.s. 阅读工具
1,手指(彭老师说大脑对移动的东西更感兴趣,但是我个人觉得指读可能会影响阅读的效率)
2,荧光笔(这个是我比较喜欢用的)
3,便签条(我一般不用便签,而是有个专门的小本子,记录自己觉得比较有用的东西)
以上是彭老师第一讲的内容整理,再次感谢!也希望最后以下图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