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职妈妈三个多月了,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尝试了很多种时间安排方式,终于找到了合适自己的方法,实现了能保证充足睡眠的情况下安排好各项事务,不需要每天处于忙碌和干不完家务的压力之中,离我的“高效率,慢生活”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我的情况是大宝不到四岁,小宝两岁多一点,平常基本需要一个人搞定家中一切,老公偶尔不加班帮忙干点家务。分享我的方法,希望增加妈妈们的信心,只要善于观察和总结,总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且方法得当的话,在一个人搞定娃和家务的同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有可能的。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基础信息
第二部分:进行系统的时间管理
第三部分:巧用时间
第一部分 收集基础信息
收集基础信息阶段主要是记录妈妈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摸索自己和孩子们充足睡眠时长和精力底线。
一、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
要想提高时间利用的有效性,记录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况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只有知道自己的时间都花到哪儿了,才谈得上时间管理。同时,这是基础工作,它将为时间分析、时间整理、重新安排时间提供基础数据。
最开始我是拿纸和笔记录,过一个小时记录一次,坚持了一个星期,整理了一份时间管理表。后来用atimelogger记录,干完一件事情记一次,这个应用对我来说的好处就是可以统计每项事务所花的总时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分析,我每天的时间分配是否和我的目标匹配?比如经过统计,我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是4个小时,这是和我的目标匹配的,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育儿。我每天花在家务上的时间是5个小时,这是和我的目标不匹配的,我并不想成为家政能手,所以后续会考虑请钟点工分担家务。
二、摸索宝宝的充足睡眠时长和精力底线。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宝宝健康的基本,睡眠不足会导致宝宝情绪不佳、胃口不好,长期下来肯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调整作息是很重要的,而作息调整的基础是要掌握好宝宝的睡眠时长。在网上或书上都能找到宝宝睡眠时长随月龄变化的介绍,但是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尊重个体差异,认为每个孩子的睡眠时间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观察得出。
我的摸索方法比较原始,就是通过一段时间让她们睡到自然醒来观察。记录下午从睡着到自然醒来的时长,晚上从睡着到第二天早上自然醒来的时长。两个时长相加,就是宝宝一天的总睡眠量。
所谓精力底线,就是宝宝从早上醒来,到她第一次表现出疲倦的时间间隔。这是用于考虑是否安排午睡用的。比如说大宝,她经常不想睡午觉,但是到傍晚的时候就会因为太疲倦了而情绪不佳,这样一来,就最好安排午睡。二宝因为还小,一般在吃午饭之前就表现出疲倦了,所以她一般一吃完午饭就自动跑床上睡觉去了。
三、摸索自己的睡眠时长和精力底线。
和要保证宝宝的充足睡眠一样,父母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长也很重要,因此也要观察自己,睡多少时间正合适。观察精力底线也是用于考虑是否安排午睡。
我比较尊重自然规律,根据人的自身规律来安排时间,不和自然抗衡,计划和执行起来就比较顺畅。
四、利用各种表格收集任务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手忙脚乱,无比焦虑,后来才发现是因为我经常会遗漏掉一天中某些自己觉得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所以让所有的事情都浮出水面,而不是藏在脑中,这一点很重要。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收集任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我是使用趁早小店现成的表格和清单按类别来收集。
利用每周菜单,确定每一天的一日三餐是什么内容,宝宝的上下午点心是什么,这样就知道每天要准备什么食材,同时确定每周哪几天要去买菜。
利用每周清洁计划,确定哪天需要拖地板,哪天需要清洗卫生间,哪天需要洗床单等。
利用每周美丽计划,确定哪天需要敷面膜,哪天需要护理身体等。
利用家务清单,确定其他需要完成的家务。
第二部分 进行系统的时间管理
管理是在某种模式下进行的活动,所以必须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模式,才能做好管理。全职妈妈的任务内容基本已被固定,而且大多数时间是服务于他人,服从外界的时刻表,没有太多个人的自由,所以我的模式就是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利用最简单的方法。
一、固定吃饭睡觉钟。
有了第一部分的基础数据,就可以统筹考虑时间的安排了,而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又是最先需要确定的。
比如大宝总的睡眠时长少于二宝,而我又希望大宝和二宝晚上的睡觉时长是一样的,这样就为保证我自己的充足睡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此一来,就要保证大宝的午觉时间短于二宝,而恰好大宝也希望吃完饭以后能够玩一会儿,我就和她约好等妹妹睡着了她再睡,再两个人一起叫醒。其实等到生物钟确定下来以后,基本不需要再叫醒了,到点了都能自动醒来。而我可以在大宝睡觉的时候和她一起躺下休息一会儿,起来趁她们还没醒的空档可以干点事情。
二、专时专用,整合时间大表,设置提醒。
其实只要吃饭睡觉钟确定下来以后,基本上就好办了,只要把任务填空到一天的时间里面。
由于全职妈妈的任务每天基本是确定的,还是比较好安排,只是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尽量做到专时专用。比如说有一个时间段是计划留出来全身心陪伴宝宝的,那么就不要再干家务,或者玩手机了。不要想着一边做家务一边陪伴,那样陪伴的质量是很低的,等于没有陪伴。必须要做家务的时候,也要和宝宝说清楚,妈妈现在必须要干活了,无法再好好回应你们,你们要自己玩了。最开始宝宝们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多说几次,实践一段,宝宝们就能从中学习到规则。
在任务确定下来以后,用手机设置提醒,到点了就提醒我做什么,避免忘记。形成习惯以后,只要闹钟一响,宝宝们就会问:闹钟提醒妈妈干什么呀?我说闹钟提醒妈妈做饭了,宝宝们基本上都会说,妈妈,再陪我玩一会儿吧。我说好吧,但是只能再玩一会儿哦。再陪他们玩一会儿以后他们基本也就满意了,然后自己玩。
三、定期回顾
定期回顾时间管理的实际情况很重要,它能提醒我不要浪费时间。
人都有惰性,特别像我这样本性比较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会无意识地逃避做家务,所以即使做了一份很完美的一周时间安排出来,可能前两天能够执行的很好,但是慢慢的,就恢复到了随意的状态,即使设了手机提醒,也能够做到视而不见。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一点,直到这个月老公出差了,家里彻底没有帮手了,发现事情怎么转不过来了呀,才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自己在拖拖拉拉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于是现在就要求自己每天早上起来复习一遍时刻表,在心里不断进行强化,听起来很严格,但是有孩子的生活只能这样,主动一点总比被外界推着走好,能够减少焦虑。
第三部分 巧用时间
有两个孩子的生活,可谓百事缠身,时间怎么都不够,曾经一度牺牲睡眠时间,但是当我认识到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时候,改变观念,优先保证充足睡眠。但是又有很多事情想做,于是努力挤时间这个海绵吧!
一、角色间协作增效
斯蒂芬.柯维博士说,不能把各个角色看成孤立的、没有联系的部分,而要看成一个整体,各个角色之间要建立协作增效。
于是,就有了在黄昏带宝宝外出活动的时候,自己顺便运动一下的计划。换上运动服,告诉自己,我是出去运动的,增加心理暗示,跑啊,跳啊,或者在单杠上吊一吊,努力出一身汗,精神百倍。比起之前服务性的带宝宝出去晃悠好玩多了,很多时候宝宝不准我锻炼,觉得忽略她们了,那就和她们一起玩滑滑梯,爬上爬下,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亲子感情,一举两得。
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具智慧的话题,可以让人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创意的生活方式,值得不断思考和尝试。
二、同类任务集中处理
同类任务集中处理,不必说,肯定能出现一条漂亮的效率曲线。
早饭后不马上收拾厨房,留到做午饭的时候一并收拾,并且控制收拾和做饭的总时长,午饭也一样。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家务是一个很大的时间黑洞,做一顿饭,从准备做饭到收拾饭桌,花上两个小时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肯定会觉得自己怎么一整天都待在厨房里?我的做法就是集中任务,然后掐时间,有紧迫感,自然会加快速度。
三、提前计划,集中采购
同家务一样,购物也是一个很大的时间黑洞,这个逛逛,那里看看,一两个小时很快就没了。我的做法就是提前计划,集中采购,尽量减少购物的次数和时间。
尽量定期做一次每周菜单,不必每周都做,菜单也不必详细到每一顿要具体做什么才,由于考虑到荤素搭配,可以确定每顿肉菜的内容,因为肉菜往往做起来比较麻烦,需要提前准备,而蔬菜,只需要写清楚计划做几个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每次去超市要购买什么肉,要买几样蔬菜,把这些要买的东西写进超市清单。
我用的超市购物清单也是趁早小店的,我觉得清单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它按类别来划分,比如肉菜想买什么,蔬菜想买什么,这样就能够缩短在超市晃悠的时间,在蔬菜区一下子把要买的蔬菜全买了,在冷柜区把想买的奶制品全买了。
四、赋予每一段时间你想赋予的价值
时间之于人都是公平的,在于我想赋予它们怎样的意义。
每天都必须要叠衣服,我把叠衣服放在了宝宝们下午茶的时间里,一边和宝宝们聊天,一边叠完衣服。这段时间,就被赋予了沟通的意义。
一个人做家务的时候,我就是在喜马拉雅上听语音书,听接下来想看的书或者刚看过的书,这样就增加了对这本书的理解。这段时间,就被赋予了学习的意义。
每天早上都要送老公去公司上班,然后再送宝宝去托班,这是全家人难得在一起的十几分钟,我有过拿这段时间刷朋友圈、写21天看见练习,后来我选择了和宝宝们一起唱儿歌,车内一片欢乐气氛,老公在欢乐中进了公司,大宝在欢乐中进了托班。这段时间,就被赋予了欢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