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商公司在其微信服务号上线了商城,微信运营童鞋兴冲冲跑来说,“我要做一个拉新活动,让老用户推荐新用户,当新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并且注册商城用户成功后,该老用户和新用户各获得10元优惠券。你看现在,同样的成本,既能让用户关注公众号,又注册了商城,一举两得呀。”这时候,做app的童鞋说,“我也要,我要新用户下载app并且注册账号之后,给新老用户各10元优惠券。”好吧,那就开始设计咯。
这个推荐功能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记录用户推荐关系”。这中间的流程大致为:
建立推荐关系—完成规定操作—获得奖励
完成前两个步骤,新用户有哪些操作?又是在哪个操作时记录推荐关系的呢?我们先看下用户的操作:
微信:1.扫带参数的二维码;2.关注公众号;3.注册商城账号;4.获取奖励。
app:1.点击带参数的链接;2.下载app;3.注册商城账号;4.获取奖励。
上面两个端口操作一一对应,如果按照这个流程来,我们会觉得微信端的非常顺畅,app端好像也行,但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能记录下推荐关系么?再去看看有分享推荐功能的app(理财类app基本都有这功能),发现他们的都没有提到下载app这个操作,只说了注册账号。并且老用户发送出去的链接并不是下载app的链接,而是提供注册操作的h5页面。也就是说,现在主流的app分享推荐的功能操作流程是:1.点击带参数的链接;2.注册商城账号;3.下载app;4.获取奖励。
我们再看上面提到的什么时候记录推荐关系这个问题。在微信流程里,应该是第一步扫码时建立推荐关系对吧?但在app流程里,应该是在第二部注册账号完成时建立推荐关系对吧?为什么app和微信做推荐分享时,让人觉得顺畅的流程不同,记录推荐关系的节点也不同呢?是平台不一样造成的么?
要想知道记录节点的区别,首先得知道账号之间是怎么建立联系的。在app环境里,用户与用户间是直接通过用户uid建立联系的,uid1是uid2的推荐人,则只要uid2的用户完成指定操作,则uid1和uid2各自账户里多10元优惠券。但是在微信环境里,uid1的用户因为登录微信,所以uid1和微信unionid1对应,uid1推荐自己的朋友,这时候朋友没注册,还没有uid。朋友扫码关注公众号后,后台可以获取该朋友的微信unionid2,扫码建立推荐关系其实是讲(unionid1)uid1和unionid2建立关系,也即扫码就锁定了2人的关系,即便朋友再去扫别人的推荐码也改变不了推荐关系。这时候,只要朋友在unionid2的微信里注册商城账号,生成uid2,则unionid2和uid2对应起来,则可建立uid1和uid2之间的推荐关系,然后各自可获得10元优惠券。上面的2种方法互换环境也是能行得通的,只不过app里用微信这种方法后台处理还要更麻烦一些,因为它还要记录所有可以分享出去的渠道中该用户的unionid。
2种方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app是将点击带参数链接作为前置条件,完成注册账号则建立推荐关系,下载app则是规定操作,可以有多个规定操作,并且操作顺序可随意变化。微信是将扫带参数的二维码作为建立推荐关系的第一步,扫码后锁定推荐关系。关注公众号是注册的必要步骤,如果出了微信没别的用户端,则关注公众号被认为是必须操作,注册完成后才真正将2个用户推荐关系建立。所以微信端看起来所有操作都是为了建立推荐关系,并没有其他规定操作。
2种方法看起来都是可行的,那哪种方法更简单呢?先看app的流程:
上面的流程非常简单,只需要判断输入的手机号是否注册即可。但是微信的推荐关系就没这么简单了。其实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埋了一个坑:通过微信将2个uid建立联系时,如果该产品存在多个用户端,用户在微信扫码之后,不在微信注册,也就是该用户的unionid和uid在注册时无法建立对应关系。如果非要采用这种方法,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让该用户再重新在微信登录一次,登录时再建立推荐关系也可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就导致,一部分已经注册的用户依然可以通过扫码成为别人的推荐用户。紧接着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本来想建立一个树形的可以无限增加的推荐关系,由于已注册用户可以再扫码建立推荐关系,也就是说第一批的种子用户也可以扫码成为了别人的下级,这种推荐关系就不再是树形的了,而可能形成一种环形或其他各种奇怪的样子。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解决,我们只要限制第一批未扫码,并且注册成功,生成过推荐二维码的用户为顶级,扫别人的推荐码也不记录推荐关系即可。由此,新用户就不是单纯的新用户了,新用户中可能存在:什么都没操作过的真新用户、扫码未注册的新用户、注册未扫码的新用户、新微信(对应着新推荐关系)绑旧账号的“新用户”等等,情况变的非常复杂,推荐关系可能在扫码、注册和登录3种操作时产生,具体流程如下:
从上面两种方法的流程和限制条件看,明显扫码注册直接建立推荐关系的方法更简单稳定,并且这种方法在微信环境同样可行。至于说想要达到让用户关注公众号和下载app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转化成其他的操作作为规定操作即可,如新用户领取礼包或优惠券之后,推荐人才能获得对应收益。所以在将需求转化成功能的过程中,不能被惯性思维迷惑,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优化流程的顺序,做出最简单高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