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两个写送别的场面比较令白马感动。一个是曹操在白门楼剿吕布后审陈宫时曹操问他今天这事该咋办;陈宫回答说并无挂念,即请行刑。曹操念及陈公台当年救命之恩和的才华,想挽留他一命,不料他一心成仁,并不留恋。曹操抽泣着起身为陈宫送行!另一个是徐元直走马荐诸葛后,刘备目送徐元直时,却因一排树林挡住徐元直远去的背影,刘备竟然想砍除这片树林。这些都体现了送别的人的智商和情商之高,令人叹服。重离别的人一般都是有情有义的人。古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古人离别的佳作。比如柳永的《雨霖铃》,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等,不胜枚举。
李白的送别诗有的写得很潇洒明快,你比如说《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的写得浪漫深情,比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写得缠绵悱恻,比如《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灞陵行送别》吧。
二
灞陵是西汉文帝的陵寝所在地,它因靠近灞河而得名。而这里又有官道经灞桥相连,往东去洛阳方向。过了桥则等于出了长安城,因此是唐朝时候人们送亲友告别分手的地方。大唐政府在这地方还专门出资修了驿站,以供人们小憩叙话。诗中所出现的灞陵亭,即指驿馆亭台。
这首诗亦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不同之处在于诗的最后一句“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二字在另一版本中为“黄鹂”。若为“黄鹂”,则亦极尽愁别离之苦。黄鹂即是黄莺,它们的叫声让大唐的诗人们听起来很伤感的。比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里有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杜甫在《蜀相》里有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浩浩,是指水流涌波滚动,声势浩大的形状,浩浩荡荡的样子。秦人,不是秦国的人,而是指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的关中地区的人们。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也被称为秦地,包括了咸阳,长安。在此处秦人就是长安本地人。
白马独家译诗:送朋友你来到灞陵的驿亭边,我们一起目送灞河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岸上有不会开花的古树,郁结着亘古至今的绵绵情思;路边芳草萋萋,仿佛倾诉着我们即将分别的伤心。
我向秦地的本地人打听我们走的这条路通向哪里,本地人说这就是东汉的王粲往南方去荆州避难时所走的古道。这条古道弯弯曲曲的通向都城长安,而此时落日下长安城的皇家宫殿,已经被云霞遮掩,遥不可望。
正是在这样夕阳西下分别的时侯,又传来阵阵的骊歌之音,更让我们的心愁绝欲倒!
三
灞水是一条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河流。它位于长安城的东南方向,离城三十里左右。它的原名叫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将其更名为灞河,并在河上修了一座桥,这就是灞桥。按古时侯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的习惯,刚好这灞桥附近当有灞陵亭一座。这里是古时侯人们送行道别的地方。因此古诗词中的“灞桥”,“灞桥柳”,“灞陵”,“灞水”等等,就是送别的代名词。李白的这首《灞陵行送别》写的正是在这里与好友告别的场景。
诗歌一开头即描写眼前所顾盼的景色,“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纵然是骑马送行,从长安到这里二三十余里地,足见二人情谊之深。依依惜别,留恋与珍重之意,由此可见。走走停停,环顾六合,惟君与我!不觉到了灞陵长亭边,又远远闻流水之声。及近前上了亭台观看灞河,波涌如沸腾的汤水,滚滚东去,却决不为谁停驻一下,瞬间流逝。流水之无情,恰好衬托出诗人与好友绵绵无限的情意。第一句点明题目“灞陵行送别”五个字。
写完眼前亭台与流水,诗人与友人又长唏短嘘,说不尽的心里话。说话时不只是四目对视,合情会意,四手相握,动情处更是边说边仰望天空,仰望天空下古树的巨大树冠;再望望身边脚下碧绿的春草。这萋萋芳草何故伤心呢?诗人在他写的《菩萨蛮》里有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可见这春草的碧绿更是让人伤心,但归根结底还是诗人的内心里充满了感伤。王维有诗句,“明年春朝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哎,诗友们请看看,这个春草的碧绿还真与这些送别的古人的心情有很大的关联呢。
上有无花之古树。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里的无花之古树是一株古老的枯木,这也有他的道理,他认为这古树已枯萎,不能再开出花朵来,不能再轮回到春天里去。它就这样从历经沧桑到默然于空有其形,而春容不再,此诚然生命之痛!诚然如人生命有限,且聚散无常,正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诗人在怀树的古老而思忖面前的人,即珍惜眼前人。白马认为诗人写这棵古树无花,并非是枯萎的古树。树有开花的,有不开花的。但不论开花与否,这古树应该是绿意盈盈的,对诗人来说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历经沧桑的坚忍,和贯穿古今的浪漫情思。它也正如现代人所说的“友谊之树常青”。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接下来诗人撇开眼前感伤的景色,为朋友打听接下去的路叉向哪里,而这正是好朋友将要去的方向。这位秦人应是知道历史的文化人,还知道这是东汉的王粲王仲宣去荆州逃亡的路。路岐,就是歧路,叉路。诗人把“岐路”二字颠倒一下,是为了与下一句诗里相对应的字的音节相反,读起来容易上口。
王粲是东汉建安年间的著名文学家,与孔融孔文举,陈琳陈孔璋,徐干徐伟长,阮瑀阮元瑜,应玚应德琏,刘桢刘公干,被魏文帝曹丕称为“七子”。这就是建安七子,而七子中尤其以王粲的诗赋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
诗人在这里提到王粲,一是说明了友人也是很有才的人,二是惋惜友人的怀才不遇,抱憾长安,不得已离开,正像东汉末年王粲因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大乱长安城而向南逃,投靠荆州刘表一般。王粲恰有诗句“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李白在此处引用了它的意境,以之宽慰好友。
接下来就是好友二人回头望长安了。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古道”二字在字面上承接上句“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在句意里又转折开来,显现出友人和诗人对长安的留恋实际上是欲在此一展才华,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而事与愿违,迫不得已的离开,让人怅然若失。古道连绵走西京,实际上是友人心系西京长安,志向皇朝的紫阙丹墀。“紫阙落日浮云生”中的落日,浮云,也是在道明了心之所系的出仕,而出仕无望,只有离开。李太白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所以浮云,落日这两个意象也是象征着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情意。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堪听。这两句与诗的第一句“送君灞陵亭”相照应,因为有送别才有断肠般的愁绝。正当要分别的时刻,又传来别人唱的名为“骊歌”的离别之词。正如在伤疤上撒盐一样,阵痛连连而来。骊歌是《诗经》里为告别所作的歌词《骊驹》,古人习惯在送别时唱这歌词。上一句中的“落日”和这一句中的“今夕”点明了为友人送行的时间。
四
这首诗写于天宝二年,当时李白供奉于翰林集贤院待诏。虽然比诗中欲离开长安的友人的遭遇要好些,但也令李白看透了很多事情,比如自己在皇宫尽做些以文娱乐于帝王权贵们的事,于自己参政匡君的志向相去甚远;官场的黑暗与腐败远比想象中利害。
李白这首诗虽然读起来让人扼腕叹息,余忧不绝。但它总体的意境上是宏大开阔的。它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将古今联结起来,将古人与今人联结起来,读之令人有“愁云惨淡万里凝”之感。诚如杜子美在《赠卫八处士》里的最后两句所言,“明日隔海岳,人事两茫茫。”
王夫之说李白用乐府体的风格写了这首歌行体,是因为这首诗用了五言七言相杂,夹以叙事赋景,直到最后两句才实写离别,抒发愁思。古道,古人,古树,芳草,灞水等意象贯穿诗中,却没一句写到友人身上来,而与友人的惜别之状宛如历历在目。这正是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