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带来的5个小理论分别是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了解自己、深度阅读、斜杠时代和归属感。下面让我们一个个来了解。↓
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
亲密关系中常见的2种负面评价方式:——抱怨与指责。
指责是导致伴侣分手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抱怨则不是;指责是消极的、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可能是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
与一味的指责不同的是,当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其实抱怨本身也包含着请求和需要的情绪。人之所以在关系中抱怨,并不是为了贬低、打压另一个人,而是希望对方可以注意到问题并改进。
为什么同为负面评价,指责和抱怨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1.有建设性的抱怨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抱怨的时候,往往不是泛泛的攻击,而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评论。
不过这有需要注意的两点:
a.你需要明确对方不是一个习惯性抱怨者。
b. 如果你是抱怨的一方,你觉得自己本身不是一个习惯性抱怨者,但你注意到自己在关系中,就同一个问题反复进行着抱怨,抱怨的时间和频率都很多,那你需要注意,对方可能并不那么看重你和这段关系,并不愿意更好地照顾你的感受,为你做出调整。
2.值得警惕的指责
尽管都是负面评价,但与抱怨不同的是,指责是一种评判。
指责和轻视,是导致关系破裂的四大杀手(指责、轻视、防御、阻抗)中,杀伤力最大的两项。
1.不合理的挑剔
2.防御
3.草率地得出负面结论
4.忽视
5.贬低
6.不愿让步
7.表现傲慢
8.逃避
9. 为自己免责
1. 如何对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个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时候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事不对人,在沟通时注意方式,永远不要将抱怨转化为指责。
在关系中,也不要因为被对方看见了自己的缺点而感到羞耻。
2. 如何对待指责
如果你是那个指责的人:不管对方犯了多大的错,永远不要觉得对方既然犯了错,就是应该被责备的;相反,在对方犯错时,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是你们关系成长的关键。
了解自己
自我觉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学者将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自我觉察是21世纪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1. 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
2. 对自我热情的觉察
3. 对自我抱负的觉察
4. 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
5.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
6. 对自我反应的觉察
7.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
真正的自我觉察不仅需要了解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我们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因此,自我觉察又进一步分成了内部自我觉察与外部自我觉察。
顾名思义,内部自我觉察指的是我们内心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内部自我觉察水平高的人通常能够作出与“我是谁”一致的选择,这些选择会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外部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因此他们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更加坚实且值得信赖的关系。
提升内部自我觉察的方法:
1. 练习正念,帮你了解当下的自我正念的核心在于“对当下进行觉察”: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
2. 改变叙事方式,帮助你提升对过去自我的了解。
提升外部自我觉察的方法:
1. 360度反馈
2. “对”的反馈
3. “晚餐桌上的真相”
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作者在书中强调,即便是最为自知的人,对自己的觉察也不可能到达100%——因为“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
但好在,人生很长。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深度阅读
如今,人们越来越少地进行深度阅读,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的阅读,比如睡前看看网络连载小说、回家路上刷刷社交网络上的娱乐文章等等。
人们对经典作品的态度,也似乎变得更加功利:当他们对一部经典作品好奇时,会选择先去阅读它的书评;等他们浅尝辄止地获得信息后,就满足地停下认识的脚步。
“深度阅读”,也被称为“缓慢阅读”,指的是当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也对读到的内容进行思考、反映与理解。
“深度阅读”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经历过深度阅读与理解文本的过程,一个人无法成为一个博雅、知性与拥有想象力的人。”
为什么深度阅读变得越来越难呢?作家Nicholas Carr认为,我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科技的发展让注意力的集中变得越来越困难。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降低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由于如今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过于可及:只要我进行搜索,我很快就可以获得现成的、自己想要了解的答案,或是他人提炼出的结论。
阅读经典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除了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之外,阅读经典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提升一种被称为“非整合”的能力,即忍受认知、情绪的复杂性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会影响到人们性格的形成,因为经典能为人们提供应对事物的经验、价值的衡量标准以及美的范例等等。
卡尔维诺认为:“一个人的成年生活中,应该有一段时间用来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经典。”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情绪粒度”。
“情绪粒度”指的是我们区分和表达具体情绪的能力。高情绪粒度有助于我们进行情绪管理。
阅读经典,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历史的眼光”。
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如果你能意识到,你所处的当下,也是一种历史阶段,你能用一种历史距离感的眼光,去观看当下这个时代,你就能保持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去明白如今一些现象与价值观是从何而来, 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从而更不容易被各种宣传与“主流价值观”所操控。我们需要学会阅读,筑起思维的堡垒来保护我们不被时代洪流裹挟。
另外,拥有“历史的眼光”也能让我们更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消极面。
斜杠时代
聚焦斜杠现象
Marci Alboher通常这样描述自己:律师/记者/专栏作家/写作教练——每个身份之间用一道道斜杠区分。在2007年的书作《一个人/多职业:斜杠事业的独创指南》中,她把这样的人命名为“斜杠一代”。
“斜杠青年”,指代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超过一种职业身份的人。它在这个时代被概念化地提出,并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甚至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斜杠时代”。
人们选择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往往出于三种原因:
1. 经济原因:需要摆脱贫困,或者想要获得额外的金钱。
2. 教育原因:比如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拥有好几个学位。
3. 个人原因:在一个职业中无法满足自己的兴趣。
促成斜杠时代的社会原因:
1.美国经济学家Jeremy Rifkin在1995年就写了一本非虚构作品《工作的终结:全球劳动力的下降和后市场时代的黎明》。书中,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就是“工作机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减少”。他认为,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提升了从生产到零售到服务各个行业的效率,解放出了一大批劳动力,劳动者闲暇时间变多、工作稳定性下降。
2.除去工作流动性(失业的可能)的增大,互联网也让工作从固定的地理位置中脱离出来。
3.除去工作世界本身的变化,房价让更多青年人选择了租房、交通便利程度的增加、晚婚以及各种不传统的同居关系的普遍流行、乃至话语对多元文化本身的鼓励,都让这个社会曾经固若金汤的结果开始出现松动。在这些社会结构的罅隙中,人的多重身份得以成为可能。
成为斜杠一员的正确姿势:
a. 在工作中逐步剔除初始职业里你并不想做的部分
b. 在工作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自我提升
c. 第一份斜杠职业的选择:尽量和初始职业有关联
此外你还需要掌握一些“软技能”:
a. 学会表现你自己
斜杠生活意味着你有许多身份,你可以准备多种名片和简历,考虑好在不同的场合里,要表现自己哪一种身份。
b. 学会发掘斜杠职业给你带来的优势
c. 学会平衡你的斜杠职业与本职工作
最后,必须要指出:
我们要警惕我们对于“斜杠”生活的纯粹浪漫化想象。
引用托克维尔的话,“这是一个激烈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多样的社会,人们追逐实际却又不脚踏实地。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灵应该如何安置?理想应该如何寄托?”
选择斜杠,我们以为自己选择了独特,最终却可能落入一种新形式的从众。
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一种人希望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或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同时,归属感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柱。
在以下几个与归属感有关的方面,即使满足了其中某一、两个,也无法让我们对其产生归属感。只有当绝大多数或全部都得到满足时,归属感才会产生:
1.感到安全
2.一定的相似性
3.认可及被认可
4.能够参与
5.情感上的链接
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归属感的缺失?
1.人们在不被肯定时会感到归属感的缺失。
2.感到自己不被需要也会造成归属感的丧失。
3.不被在乎也可能会引起归属感的缺失。
为什么归属感对人而言如此重要?
1.归属感是人们在保障基本温饱和安全后最重要的需求。
2.除此之外,归属感还与我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3.归属感的匮乏也会引发大量的焦虑。
我们该如何增强自己的归属感?
有一种十分简单的、常常被人们用来寻找归属感的方式,那就是怀旧。
然而,怀旧的效果是有限的,它只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暂时的归属感。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你的身边至少要有一个能与你建立情感上的深层链接的人。
其次,维持现有的链接也非常重要——和在家乡的亲人,和在世界各地打拼的朋友,等等。
还要注意,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链接,人与地方之间也同样需要。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是,试着制造更多的回忆——与人之间的回忆,以及与这个地方之间的回忆。
最后,自己内心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地在外界找寻归属感。
郑重说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韩大爷杂货铺的“100天精华领读营”课程内,韩大爷的提供的清晨音频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