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清政府对外援助之手是随着外国列强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而伸出去的!
两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败,尤其是1900年之后,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实行改革,融入国际社会刻不容缓。
在光绪年间,清政府参加的国际社会组织有万国保和会、万国禁烟会、万国红十字会等,更多的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数量繁多的国际条约。这促使当时的晚清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日渐常态化。
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援助!
《清史稿》里记录的光绪年间对外援助有数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8.3级地震,清政府曾伸出援手,“丁酉,美国旧金山地震,颁帑十万赈华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癸酉,意大利地震灾,出帑银五万两助赈”。
而对于日本的援助就有两次!
晚清政府对日本的首次经济援助,是中日甲午战争仅仅过了二十年后,《清史稿》是如此记录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颁帑十万助赈日本灾”。
晚清政府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壬寅,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
短短二十几个字,却描述出“求”人者之求人之轻松,仅仅是一个“告”字,就令“援助者”慷“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
江、皖、浙、鄂,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至少四个省才集齐米粮六十万石,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并不是丰收的年景!
查阅历史,1907年恰是中国的灾荒年!
1905年-1908年间,饥荒、灾异几乎遍地皆有:东三省饥荒,江苏、贵州、云南水灾,太康风灾,镇番暨巴燕戎格(古城,位于今青海化隆巴燕镇)雹灾风灾,会泽潦灾,荆州水灾,英吉沙尔(今新彊英吉沙县)水灾雹灾,广东水涝灾,武陟水灾,徐州、海州、淮西、安徽水灾,湖州涝灾,江宁、扬州水灾、直隶水灾等等,多数省份都需赈济。
《清史稿》卷二十四的记载:“以旸雨失时,偏灾屡告,懿旨饬君臣上下交儆。”可见当时灾情之严重。不仅是天灾,其时,各地剿匪的大笔军饷开支也是清政府在正常行政开支之外的一项沉重财政负担。
视大米类等同于战略物资严禁输出、且遭遇灾荒年、财政入不敷出、积病而孱弱已到了性命不保的地步,晚清帝国还如此慷慨,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弱国无外交,在自身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慷多么大的慨都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