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又谈到了拖延症,并将其扩展延伸到有关自控的话题。
英文中“拖沓”,procrastination,该词来自于拉丁文。其中“pro”意为“向,到”,而“cras”意为“明天”,合起来就是“明天再做”喽,真是各种形象。。
为什么会拖延?之前的一篇文章已经讨论过,简要说明的话就是以下几点:
- 外界的诱惑
- 对任务失败的恐惧与逃避
- 相关责任心的部分缺失
不过这次看《怪诞行为学》后又收获了几个可能会造成拖延症的很有意思的想法:
- 过度的自信(自我认知不足)
- 缺少预先干预机制
自我认知不足
自信是好事,但有时候由自信带来的对自我的认知不足,可能会使我们偏离理性的思考而带来麻烦。
为了避免任务堆积和长期任务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通过任务分段规划来逐步实现目标。
然而只有分段规划并么有什么乱用。。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立严格的期限,监督任务的完成进度。
这样一来,跟着自己建立的任务,在限定时间内逐步实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也很有可能出现因为预估失败的破罐破摔:
- 艾玛任务规划的时候太自信了,时间设立的太短了。。实际上有各种突发情况,没法完成任务。。好吧放弃任务。是在下输了
- 离规划的时间还有很长时间嘛。。先不急先不急。诶这儿有个好玩的让我来尝试尝试。。。于是时间就那么过去了
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延
书中的作者针对学生课业的拖延,做了如下的实验:
三个班级,都设置了同样的任务:在一个学期内上交三篇论文,但各个班级的具体要求不同:
- 班级1,学生被要求自己将时间分为三段,不同时间各上交一篇论文。设定的时间点可以不同也可以一样,而论文上交提前或者延后都是允许的,但针对延后则有着严格的扣分制度。
- 班级2,没有任何规定,只要在期末之前交三篇论文就好。
- 班级3,由作者规定硬性的论文上交时间
那么结果会怎样呢?最终按照成绩来划分,班级3最好,班级1次之,班级2最差。
班级2最差的结果可能已经在意料之中,但为什么班级3最好呢?这就扯到了任务规划的合理分配性,以及专制的“外部声音”。
能够逐步规划任务,这说明我们自己对目标和自身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愿意为达成目标而逐步努力。但仅仅这样还不顾,还缺乏为了达成目标而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监督,没有奖惩,我们依旧会在诱惑中止步不前。
当然,别人的咆哮的命令并不总是有效,大家也都会有所抵触----不然就不会有人无法按时交作业了吧。那么退一步呢?自己结合现状合理分析,自己设定底线呢?可能还没那么好。。那就再加上及时的奖励,并和朋友相互监督试试?与盲目规划相比,这样已经能够把我们逐步推上正轨了。
自控
主要想针对一件生活中很影响效率的事情来说:扣手机。
你觉得自己有没有一种强迫症?特别典型的现象比如扣手机成瘾(有人要躺枪了_(:з」∠)_):
- 当你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新动态之后,总是忍不住过一会儿就掏出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评论或者点赞?
- 当你走在路上,有没有频繁的不明缘由的掏出手机,点亮屏幕,锁屏,放回兜里,其实除了看个时间外什么事都没干?
- 当你无所事事的时候,有没有拿出手机,各种应用随便看看,但其实并没有什么收获?
全中?那么恭喜你,你就是传说中的。。。。强迫症!(才不是=_=)
扣手机成瘾成了现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我们会在无所事事,或者干其他事的时候总掏出手机把玩几下呢?习惯吗?还是说,我们冥冥之中在期待着什么?
有么有说的很玄乎。。但可能确实是在期待着什么。短信?评论?偶然发现的好玩的应用?这些东西在日常的手机使用中已经深入了大脑。我们在冥冥之中确实可能会有这么一种期待。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次收到的短信都是垃圾短信,每条评论都是恶意差评,每个应用都枯燥无趣的话,我们还会有什么期待吗?还会不断的扣手机吗?而当能够让大脑愉悦的东西不定期的出现时,我们会对其产生期待,会如同强迫症似得不断寻找这些东西。
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赌博和老虎机了。玩家并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获胜,而聪明的庄家会让玩家不定期的获胜。因为如果因为失败或成功过多,在脑中形成一种可预料性的结果的话,估计玩家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但不确定的胜利会使人兴奋,使人失去理智并爆发欲望,最终变的无法控制。
所以说到底,扣手机这个伪强迫症,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渴求某种愉悦而造成的----这次扣了没什么结果,或许下次就能找到什么好玩的。
解决办法的话,除了强制性的没收手机,就是转移注意力,且设定能够玩手机的时间段,并严格执行了。
虽说这些东西最终还需要靠自己实现,但坚持一步步来的话,总有一天能够做到的吧(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