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畏手畏脚的时候就念念杨幂的这段话:“这个世界,对于心态好的人,就是个大游乐场,越刺激越好玩。对于胆小鬼,那就是地狱,随时随地都会受伤。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取决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2.很多人说这几年戾气重,我认为这是事实,而且还会继续加剧。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的生存安全感下降了,人在失去基本安全感的时候,更容易退行到动物性防御——战斗状态,更习惯于用攻击的态势来维持一种次生性的心理活力(心理效能)。
这包括了,哪怕没有敌人,我们也要制造敌人。要主动搜寻那些最让我们感觉到厌恶、不能忍受,那些正在某个角落聚集着的,发散着我们最痛恨言论或者行为的地方,直到把它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宏大战役。因为只有在战斗中,人们才能够集结,对抗,归属,才不会抑郁,才能够活着。但在鏖战的过程里,心理效能又会更快失去,于是需要新的敌人,新的战斗,进而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激发性的活力中。戾气,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的对于继续压抑的强烈抗拒,对于抑郁的防御,它反映着整个社会普遍缺席着一种正当的情绪出口,一种能够托底的物质保障,以及相应的泄压阀机制。
3.无聊顺势“采访”了一些我身边相熟的“钻石王老五”:你们选伴侣最最最看中哪一点?几乎全部无一例外的表达:必须“情绪稳定”。如果是情趣型的小作小闹当然ok,但如果是一会风一会雨,一会爱死你一会又恨死你,动不动就哭,时不时拿分手作要挟的……哪怕长成范冰冰高圆圆也坚决不要。
4.亲密关系中,一些矛盾的激化,主要缘于双方都执着于自己受害者的角色而不肯退让。其实关系中的伤害是一定是相互的(对对方的不理解也会形成伤害),如果一方愿意从受害者的角色跳出来,能为自己对对方的伤害负责,事情往往就会朝向和缓的方向发展。
5.听到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上班是用时间来定义的,在固定的时间打卡,可以摸鱼可以不产出。但工作不是,工作是需要投入和创造的,用时间来创造价值。所以上班就像是一个高级一点的保安。人到了就行,不一定创造价值。」
6.所谓的高学历者的“高预期”问题其实在舆论上都是是收着写的。意思就是担心读者接受不了现实,所以有些话模糊了一下。所谓的“高预期”真正造成的问题是人生路径的错判,而且受害的往往都是女性。关于男性讲直白点就是穷男人死得早,大家都不怎么关心。
就比如北京上海的落户政策。放松落户被很多高学历者误解成是大城市在帮助这些高学历年轻人留在上海。这个误解没什么人愿意去讲,根本原因就是它和大众幻想中的乌托邦不一样。
真正能留在北京上海的标准是什么?
是钱。
就像很多人觉得外来人在北京上海有套自己的房子就算是真正安家了。买房的要求是户口,是社保吗?
都不是。你要掏出钱来。而且在这些城市购买商品房的年轻人普遍特点就是父母有钱就买得起房子,没钱就买不起。
那么户口是什么?
是中下层的兜底福利。比如一个北京或者上海的本地人,因为赌博之类的原因把房子搞没了,自己也没办法赚到钱。他作为一个本地人在当地一定会有一套房子给他去住。那么学历落户在社区公共户的高学历者会有这样的待遇吗?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前几年长租公寓爆雷,有个清华的毕业生在上海因为这个原因没房子住了,就跑到社区想要申请廉租房。现实她可能拿到吗?
拿不到的。
现实当中就是一个高学历的体制外外来劳动者,进入北京上海学历落户之后,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过于乐观的预期。他们会觉得自己变成本地人了,虽然可能一辈子攒钱都买不起自己的房子,但是工资大概率都是随着年龄增加上涨的,“万一”遇到失业,还有户籍福利兜底,肯定有地方住,无非就是工资低点生活艰苦一点。
他们的未来,就在这个大城市里了。
但是现实和他们预想的恰恰相反。所谓的35岁危机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人到了一定年龄,会被大城市“挤出”。就像北京这些年人口控制一直很好,常住人口一直在减少。年年毕业都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跑到北京工作,谁被挤出来了?
就是外来的劳工们。不分学历高低,只要工资降低下来,房子都租不起,只能离开。
就是这些高学历但是低资产的年轻人在走到中年之后,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坎”,自己失业了,收入下降,租不起房子。拿到户口能去排队申请公租廉租,但是排队很长,自己排不上。尤其是现在北京公租房排队已经把孩子数量当参考指标了,这些高学历的单身人士基本就没希望了。转回老家有工作,但是收入要低得多。转回老家之后你还要北京上海的户口干嘛呢?等“清退回原籍”吗?
那为什么这些专家会特别关注高学历者中的女性问题呢?
因为会错过生育年龄。这个坎,往往都在35岁左右。
意思就是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多数都知道在北京上海获得房产不是父母有钱就是结婚加名字,靠自己收入攒钱买房对没资本的高学历者来讲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你看到这样的基本都是幸存者偏差。但是学历落户会给她们一个不切实际的兜底幻想,认为自己到了年纪哪怕失业了,也会有户籍福利给自己兜底。所以她们会以“未来我肯定在北京上海”为目标发展。
因此,她们对伴侣和子女的预期也会非常高,会按照北京上海当地的消费水平去规划拥有子女的数量。可是真等到她们到了35岁左右被社会发展“自然挤出”的时候,回到老家或者其他城市,她们就已经错过生育年龄了,别说生三胎了,生一胎都难。
这些专家(不是我,我不关心你生不生孩子)就是担心这些女孩子,但是他们又缺少一个媒体途径去讲这些东西。这个“预期调整”在媒体上就是谁讲谁挨骂。
他们的想法就是把一个真实的,大概率的预期给这些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者讲明白。如果他们有一个真实的预期,把自己当作新加坡模式中的外来劳工,规划未来就会比较清晰,人生会提早减少很多的痛苦。
至于能不能真的减少这个痛苦我也不知道,你看看了解下就行,我也就是就记录下。
7.和所有人沟通,向所有人学习,大声和所有人说出你的所有思考。不要太在意他人是否同意,是否理解,先大胆讲出来。芒格提到过一个大猩猩效应:如果你和一只大猩猩坐在一起,向它仔细解释你所珍视的一个想法,最后你可能会留下一只迷惑不解的灵长类动物,但你自己的思维会更清晰。
获得肯定和赞同是人的本能。 如果缺乏勇气,可以给自己做如下心理暗示: 我要做进取型人格,不要做表现型人格。
8.CHANEL有一句广告语:“如果有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话,就是要先好好的爱自己,盛不盛开,花都是花。”爱自己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珍贵,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
9.高手过招,商业容不得半点失误和低效,这才是最残酷最有趣的游戏。如果自负才学,就不要津津乐道院校考题,读书几何,真刀真枪来滚一滚钉板。不要说不在乎富贵荣华,得到了富贵荣华的人才有资格不在乎。什么都没得到,讲什么精神胜利法。
10.在现在数字信息迅猛极速发展的时代,无论做什么,你得懂得塑造记忆点啊。现在信息筛选很快的,没有记忆点真的一下就被埋没没有出头之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你得让人先记住你再关注你,你才能再开展自己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