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划痕44、马号

我们一帮小孩,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它就是“马号”。听张大娘说,以前是驿站养马的地方,后改成商铺区,但名子没改,还叫马号。

马号很大,东西宽得有80多米,南北长得有400多米。南北各有三个出入口。马号里边的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北横街,由北横街向南有三条小街。大部分小街的上部都有棚顶,刮风下雨也不影响在里面逛。

马号北边的入口,有两个位于税务角西边100多米的地方,一个是天华市场入口,一个是紧挨着开华市场的布袋胡同入口。由天华市场向西80多米,是另一个入口——第一楼入口。

电影中保留的第一楼

我们一般都从位于马号东南角的天华市场正门北门进入马号,因为这个口离我们胡同最近。天华市场西边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小胡同,叫布袋胡同。从布袋胡同也能进出马号,但我不爱走,没顶儿,很窄,两边都是墙,有被挤压的感觉。

天华市场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条形封闭式市场,由北门进,从西南门出,可进入马号。中间是通道,通道两侧是门脸基本敞开的商铺。通道有几十米长,上面有顶棚。由于顶棚与商铺屋顶之间装了天窗,能自然采光,里边并不昏暗。这个市场里卖的东西挺杂的,有绸缎、鞋帽、文具、电料、水果、糕点、糖果及日用百货。我们这群孩子只对那些好吃的感兴趣,可谁都没钱,于是便匆匆穿堂而过。天华市场南边的出口开在西侧,出去向南走就进入了马号。

早期的天华市场

往南走不远,东侧是士宝斋鞋店。这家鞋店的橱窗里摆的好像是老头儿穿的布鞋,跟母亲做的鞋属一个类型,我不喜欢,也从未在里面买过一双鞋。

士宝斋鞋店南边是转向马号内北横街的拐角,拐角处有什么商店忘了。由拐角处向西,北侧是一家书画店,南侧是一家工艺品商店。工艺品商店里边的东西都奇巧精致,但价格贵得吓人。它的橱窗里总摆着非常漂亮的古式小佩刀,大概有10厘米左右,我眼馋得不得了,每次经过都要看一看。这里面也卖一些古装戏剧用品,很好看。


工艺品商店的西边是红星影剧院。父母带我在里边看过电影,也看过戏,但看的什么都已想不起来了。

这是马号拆除后的红星影院

红星影剧院前的这条北横街是马号最好玩儿的地方。这块地方相对宽敞,经常有打地摊儿卖艺或卖货的。卖艺的是五花八门,表演什么的都有。

有表演吃玻璃的,能把玻璃嚼碎咽下去。如果你怀疑玻璃是假的,他就让你去找玻璃,找来洗一洗,照样能呑下去。我担心他划破嘴或消化道,可他咽下去后会张开嘴让人们看,嘴里还真没有血。那时候还没有特异功能这样的名词,人们议论说,他的身体肯定与常人不一样。

如果说嚼碎的玻璃还是排泄出去,有人表现呑钉子就让我不能理解了。表演者把钉子纵向放到嘴里,再喝水就能把钉子呑下。看上去他也没事,但我担心扎伤了他的胃或肠道。

还看过呑宝剑的,能把长长的宝剑从嗓子眼直插下去,插得只剩下剑柄。这时他会昂着头挺着身子向大家收费,大人们看到他这副模样,都赶紧掏零钱。

不光他要钱,表演呑玻璃和呑铁钉的也要钱。我是小孩儿,看完不给钱,他们倒也不计较。

还有耍把式的,表演不收钱,表演完了卖药才收钱。他说他的药说能包治百病,可我感觉就是大力丸。也有卖药不耍把式的,就靠嘴皮子忽悠,不过他们的药看上去比较过硬,是原装的鹿茸、鹿鞭之类,就摆在脚下的白布上。忽悠人的词当时觉得有些怪,说是能让人“钢枪不倒”,我以为是能让人打仗更勇敢呢。

还有卖字画儿的。他们一般都不大喊大叫,而是以画儿招人。有的就是扯条绳子,在上面挂上画好的画儿,吸引路人来看。印象中他们爱在春节前露面,多挂些鱼啊鹿啊胖娃娃啊等吉祥喜庆的画儿。

记得曾看到一个画鱼的,挂的都是装裱好的条幅,画儿用的工笔,鳞片都画得极为细致,卖得很好。

而画“龙凤花鸟字”的则不论时晌,经常出现。他们一般是通过现场作画吸引人,挥动蘸着几种颜料的笔,就能画出多姿多彩的龙凤及花鸟鱼虫,并用这些图案组字,写成条幅。虽然这种画儿很受欢迎,但我却不大喜欢,我总感觉那颜色和灶王爷灶王奶奶的颜色差不多,而且画儿不像画儿,字儿不像字儿。我更喜欢书画店的画儿和字儿。

有时候我们也跑远一点儿,从第一楼进入马号。

这之前,我曾来过第一楼,是我和母亲一起陪着父亲来镶牙。

那时父亲已调入国光文具店,成了商业局下属单位的正式职工,并因此参加了商业局的篮球队。我不知父亲的球技如何,只知道他参加球队不久,就在打球时磕掉一颗大门牙。母亲可能觉得太影响形象,就催着他镶假牙。父亲说第一楼的牙科全市最好,我们就来了第一楼。

第一楼是一座长方形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四周为二层楼房,中间是大天井,天井上架有顶棚,与天华市场、马号通道上面的顶棚有些类似。临街的两个角儿各建有一个略微向外突出的棱柱形圆顶角楼,为三层。

进到里面感觉它像个由二层楼组成的大四合院,这样的四合院我以前没有见过。

它楼下的商铺是中式商铺,多数是前脸敞开的那种,多经营百货、文具、鞋帽之类。

楼上的商铺带点儿西洋风格,不是格子窗而是通体玻璃窗。镶牙的门市部就在楼上,不止一家,均在西边和北边。东边是三滨照相馆。南边是一家眼科诊所。

上楼的楼梯在角上,木头的,往上边一跑“咚咚”响。楼上走廊的地板也是木头的,一跑也“咚咚”响。我觉得好玩儿,就在上边来回跑。可父亲看了很不高兴,厉声喝斥我。

趁着牙医让父亲张大嘴巴检查之机,我又接着跑。印象中跑楼梯时我曾爬到角楼的三层向外观察,看到了其它房子的房顶。趴的那个小窗户是六角形的。

第一楼有向南的通道通往马号,通道不宽,是个三道弯儿,越转弯儿越向东。通道两边都是小商铺,好像就滨滨照相馆大一点儿。

出了通道,就是那条东西向的北横街。北横街向南连着3条南北向的商业街。其中东路街最繁华,其次是中路街,马号最上档次的商店基本都在这两条街上。

由北横街东头的那家书画店向南拐是东路的街。街口有个下坡(另外两个街口同样有下坡),下坡后东侧是新华书店,我的一些小人书就是父母带我在那儿买的。为了侦察有无我喜欢的新书到货,我每次来马号都要进去看一下。

这条街上都是门店装潢考究的大字号,但叫什么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有卖钟表的,有卖皮革箱包的,有卖服装的,有卖鞋帽的,有卖化妆品的,有卖书籍的,有卖文具的,有卖百货的,但这儿的东西都不归我采购,我基本不到这些商店里去转悠。

中路街有些什么商铺已印象不深,只记得西侧的中部有一家包子铺,叫“白运章”,它在保定算是有名的饭馆。父母没有带我进去吃过,也不知味道如何,不过师傅们的手艺却让我很着迷。他们包包子的操作间就在门脸左首(紧挨着中路街通往西路街的小通道),临街这面都是大玻璃窗,站在外边就能观赏里边的操作。比铺板还大的操作台围满师傅,擀皮的师傅一边用擀杖击打面板,一边擀皮。伴随着悦耳的击打节奏,包子皮就“嗖嗖嗖”地从擀皮师傅的手中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包包子师傅则转眼就包一个,快极了。虽然吃不上包子,但听听擀皮的师傅打的“点儿”,看看包包子师傅的表演,也是一种享受。由于窗前总围满了大人,我只能从人缝中钻进去,才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中路街的东侧南头,还有一个专门制作古装戏剧服装用品的门市部,橱窗里除了摆着各种戏袍,还有很长的雉鸡翎,五花八门的兵器,我特喜欢看,每次经过都要在那儿停留。

另外,东路街和中路街上还有布匹、钟表、茶叶、磁器、五金、杂货等各种商铺,具体位置说不准了。

在中路街中部,有一个小通道与东路街相通。两条街的南口对着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小街向东有一出口,出去是保定市公安局,公安局的东边则是保定有名的马家老鸡铺。小街的西边有一个向南的出口,通往裕华路。这个出口是马号南边出口的中间一个,西边还一个西路街的出口。

西路街北边有顶棚,南边没有。它有两个小通道与中路街相通。

西路街西侧最北边有一家理发馆,我去马号玩时,有时会顺便在那儿理发。西侧中部有一家中药铺,它的招幌很特别,是一根一米多长的弧形鱼骨,听说是鲸鱼的,它就摆在门前桌子上的支架上。我虽从不买中药,却总要在这家中药铺前驻足,就是为了看这鱼骨。由中药铺向南是几间说书场,上小学后曾到里面听书。再向南是茶馆,我没在里边喝过茶,但讨厌它,因为我怀疑茶馆老板是抢了我红薯的那个坏人(我曾在收获后的红薯地里捡红薯头儿,结果被人抢了)。茶馆以南就是出口了。出口西侧是个店面朝向裕华路的饭馆,叫两益馆。这个饭馆我小时候没有,后来有的,人们说再早就里是两益馆。

西路街东侧北边是一家糕点铺。中部一片是什么忘了。南部是小人书铺,上小学后我总去那儿看小人书。

我们一帮孩子,到了马号就在北横街看热闹,看完就到处乱转,转累了就回家。

(照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相府胡同西北边不远处,有座城隍庙,那儿有好多好玩儿的东西,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那儿玩儿。 从相府胡同向北走,到杨...
    乌拉盖河阅读 33评论 0 1
  • 1954年4月,我随父母从饶阳来到保定。 在饶阳时我生活在农村,没见过大都市,听父亲说保定市是河北省的省会,就想象...
    乌拉盖河阅读 27评论 0 0
  • 税务角是我最早熟悉的地方,其次便是东大街。我出入相府胡同,或走西口,或走南口,走西口的时候稍多一些。 从相府胡同南...
    乌拉盖河阅读 33评论 0 1
  • 1956年春天,母亲带我逛了刘守庙庙会。去年我就闹着要去,可那时母亲怀孕挺着大肚子,不可能带我去,我为此哭了个昏天...
    乌拉盖河阅读 51评论 0 4
  • 早听说广东龙川县有大名鼎鼎的佗城古镇,今年早春去惠州,特地到龙川一趟,只因它是两千多年前的县城。 古镇...
    诗酒寒秋阅读 438评论 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