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一种具象的体现,而文字则抽象很多。两者相比,图片给观看者的感觉更为直观。颜色线条组成的二维世界直接将讯息通过视网膜传递到脑中。文字则留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当我们接收到文字传递的理性信息后,我们会用脑中存储的已有知识去构造一个世界。所以不同的人看同一张画虽然会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力量,但是既有的视觉印象是一致的。然而不同的人看同一段文字,则会产生千差万别的理解。
当我第一次接触《等待》这本绘本的时候,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词语——“诗意”。这是一本能将画面呈现出诗歌感的独特绘本。也就是说,画面给我带来了阅读上特殊的节奏感。
翻阅完整本绘本,我们会产生一种非常清爽的感觉,像清风拂面一样。作者凯文.汉克斯为了达到这种诗意的效果,没有使用特别浓艳的高饱和度颜色,也放弃了任何的对比色,他将画面的色调控制在浅棕,淡蓝,浅草绿,淡粉红这些安静的颜色中。另外他也没有把太多的笔墨浪费在背景上,很多地方都留出了大量的空白,整本绘本就和诗篇一样,言简意赅但是品起来又回味无穷。
窗户在很多页上都占据了主体位置,平视的角度非常具有亲和力,能够把我们直接带进画里。
回想起来,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一扇窗户,上面摆放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会透过窗户,像绘本里的主人公一样,看着外面的景色,让脑海里的思想开始漫无目的的游走。
我们的主人公,那些玩具朋友们,就生活在这个平常的窗台上。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知道,他们透过窗户在等待外面不同的风景。
带伞的小猪等待一场雨,拥有雪橇的小狗等待大雪降临,夜晚活动的猫头鹰等待圆月之夜,小熊则希望大风的到来可以托起他心爱的风筝。但是他们并没有办法真正走进风景中,因为他们只是玩具。整个故事虽然充满童趣,但是这种可望不可及却流露出一丝落寞的感觉,作者用清爽淡雅的色调和留白,渲染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再来看第17页,作者也将这种心情投射到了画面中。窗户外的天空,小伙伴们的愿望变成了白色的云朵,他们等待的事情似乎发生了,但是只能用眼睛看着,却体会不到。
一扇窗户就这样隔绝了虚实两个世界。
虚的是窗户外的景色,实的是窗沿上的小伙伴们。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发现,窗户内外用了两种不同的绘画手法。窗外的景色作者使用彩铅直接绘制,彩铅原本素雅的色调,以及在画纸上留下的天然纹理,让画面产生出一种略带梦幻的味道,这样更符合小伙伴们那种触手可及却及不到的感觉。
而窗户这头用水彩上色,让颜色更为细密,不光如此,作者还用黑色线条来描摹主体物。通常在画主体轮廓的时候,我们会刻意去避使用这种手法,因为这会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死板沉闷的感觉。凯文却执意得将这种手法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直观得将虚实给区分出来,再次强调了现实和理想的区别。
窗户四四方方,中规中矩,虽然玩具们有不同的表情神态,但是为了让画面更富有灵动感,作者巧妙得在窗户上方绘制了一枝破坏整体平衡的树枝。寥寥数笔的勾勒,就将季节的气息带进了画面,添加了不少生气。
故事的结尾,套娃小猫一下变成5个,窗户上热闹了不少。这个时候,这枝树枝不仅开出热烈的花朵,还引来很多蝴蝶,真得是一幅很美的画面。
再和第17页对比一下,这次的景致可是真真切切发生了,他们真得等到了一些非常美妙的事情。
对于那些玩具朋友们来说,即便他们等待的东西真得触不可及,但是能欣赏一下,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