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说实话的高允
东晋初年,鲜卑族拓跋部还是中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经济逐步得到发展,部落渐渐强盛起来。
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有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二代皇帝的信任。到第三代皇帝魏太武帝即位后,崔浩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崔浩仗着自己有才略,又受到太武帝的宠信,往往专制朝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冀、定、相、幽、并五州的郡守。因而引起与鲜卑当权者之间的矛盾。
当时,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去编写魏国的历史,并叮嘱,写国史一定耍根据实录。崔浩和他的同僚按照魏太武帝的这个要求,日夜辛劳,收集了魏国的所有资科,编成了一部魏国国史。
皇帝编写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的著作令史闵湛和郗标却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都看,借此提高崔浩的声望。中书侍郎、领著作郎高允听到后,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郗标这样做,恐怕成为崔家的万世之祸!”崔浩不听忠言,仍采纳闵湛二人的建议,动用大批匠人,花银三百万,把国史刻在石碑上,然后把它竖立在郊外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记载的倒是史实,但里面写了一些丑恶的不体面的事情。来往行人看了石碑,纷纷议论起来。北魏的鲜卑贵族觉得丢了皇族的脸,非常气愤,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等人写国史,是有意揭朝廷的丑事。魏太武帝本来就厌恶崔浩恃强专断,一听这件事,就发火了,下令把写国史的崔浩等人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国史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急忙把高允找到东宫,对他说:“明天我陪你去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就依照我的意思回答,别的什么也别说。”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便跟着太子上朝。太子先上殿奏请太武帝,说:“高允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低下。国史案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高允一死。”
太武帝召见高允,问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高允老老实实回答道:“不!崔浩的事多,只抓纲要。具体内容,我写的多于崔浩。”太武帝转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太子又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胡言乱语。我刚才还问了他,他说是崔浩干的。”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吗?”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这样说,不过是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有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过这些话。”太武帝看到高允忠厚直率,感动地说:“高允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特下令免了高允的罪,以表扬他的诚实。
太武帝又召崔浩来审问。崔浩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及僚属宗钦、段承根等滿门抄斩。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太武帝派人来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帝面奏一次。”高允进宫后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太武帝认为高允不识好歹,喝令武士把高允捆绑起来。
太子闻讯,又赶来恳请赦免高允。太武帝的气消了之后,才把高允放了,也没有株连更多的人。太武帝说:“要不是高允,当有数千人被诛。”
过去,辽东公翟黑子受到太武帝宠信,奉命到并州去巡视,接受贿赂无数。这件事被披露后,翟黑子向高允问计说:“要是陛下问我,我实说好,还是假说好?”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有罪应该如实讲,或许能得到宽恕,不可再去欺骗皇上了。”翟黑子又去问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应该怎么办。崔览、公孙质说:“要是说了实话,罪不可测,不如假说好。”翟黑子便埋怨高允说:“高允想诱我走向死地。”
太武帝召见翟黑子,追问这件事。翟黑子按照崔览、公孙质的意见,没有说实话。太武帝大怒,将翟黑子斩首。
后来,太武帝便任命高允当了太子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