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九月节,露气寒冷,將凝结也。
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故为寒露。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从白露到寒露,正好一个月。
《诗经》里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里说的九月是农历九月,也就是公历十月,此时天气转凉,应该及时添加衣物,谨防感冒。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
自此,露气重而稠。
白日渐渐变得幽晦。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
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
古人在秋季通过露水来感受天地的萧肃之气。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节气三侯:
一候鸿雁来宾。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
白露节气开始,鸿雁已开始列队南飞,此时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雀化为蛤,看似古人的愚昧,正如中医的许多看似神神道道的东西,今人总觉是故作玄虚。
因为我们所受教育为西方体系,所以很多古代的东西总觉无法理解,简单贬斥为无知愚昧邪术。
其实我觉得是思维体系,认知的不同。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雀化为蛤首先便是觉得不可能,愚昧。
我们假定发现这种情况的人是古代海边渔民,雀是什么,蛤是什么,会分不清吗?
雀不能变成蛤,他们会不知道吗?
我觉得不可能。
渔民对鱼的品种,农民对庄稼的认知是远远超过城市人的。
总觉得古人愚昧,是今人的傲慢。
正如文学上的通感,雀化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背后的气候变化,也许才是古人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如此,反让古人笑我们愚昧了,说雀化为蛤你就当真,真是笨死了。
三候菊有黄华
再五日,“菊有黄华”。
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农历九月,也称菊月。
天地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草木皆在阳气渐盛的时候发芽抽枝、结蕾开花,独独只有菊花,在阴气渐重的时候开放。
所以杀人大魔王黄巢有句著名的诗叫:我花开后百花杀。
最有名咏菊诗当然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片闲静。
九月九,重阳登高。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是日于主处享宴,俗称登高。
或散步原野,放风筝,换环境,实寓野操卫生之道。
--年节习俗考全图
重阳,也叫“重九”。
春季清明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重阳则是在秋寒新至、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
这个时节也进入农闲,个人外出活动秋游,登高,包括古代“秋操”练兵、用兵各种集体行动,都在这时。
辛弃疾有词《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令人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各国都有过节的风俗,但似乎只有中国人,会讲究在春天在秋天,这些阴阳消长的时节,用过节的名义让民众去参加户外活动,集体活动,去亲近自然,适应自然。
想想,最开始,也许过节是为了让人有个名义出去锻炼?
也是一种有趣的猜想。
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古人认为重阳必饮菊花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
元代《居家必要事类全集》中说:
采香甜黄菊,晒干。
用绢袋装二两,悬于一斗清酒酒面之上,约离一指高。
将酒密封,一宿花香浸入酒中就成。
这法子有点像《浮生六记》芸娘制作荷花茶,但是茶能吸取花香,用酒也行?
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则记载正常的制作方法。
将甘菊花两斤去蒂洗净。
搅入已酿成,未滤去糟的酒中,搅匀。
经一宿,次早榨出清香扑鼻。
试过市面销售的几种菊花酒,口味都不好。
也许改天学这法子泡泡菊花试试。
菊花又称黄花,重阳过后菊花逐渐凋零,成为过时或无意义之物。
明日黄花就是指重阳节后的菊花。
苏东坡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最喜女酒鬼李清照在重阳节孤单的喝闷酒,写下的那首著名的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