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久了,家常菜,家里的味道 就成了心里的一种牵挂。地处里下河地区的故乡,水乡兴化,各种小吃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让我牵肠挂肚的就是特有家乡味道的“香肚”。
“香肚”的历史悠久,来源于民间,在那清贫的年代,乡下生活是极其艰难,一般就是村里有人结婚办喜事,婚嫁等大事,才有“六大碗”吃,“六大碗”,顾名思义,就是六个大碗六样菜肴,分别是,鱼,肉,肉圆,杂烩汤,豆腐皮干丝汤,菜汤。所以平常想见到肉星子,打牙祭是很难的。
淳朴善良的水乡人,生活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源于发现。据说有一次,有户村民家来了七八个贵重亲戚,去村里肉案子上买肉,可村里的肉案子上只剩一斤肉不到,那么多人这点肉怎么吃,主人犯愁了,突然看到旁边的豆腐皮,灵机一动,加上自己有点厨艺,找来淀粉,葱蒜,佐料,动手制作起来!不一会,厨房里就香气四溢,客人忍俊不禁,跑过来问今天做的什么好菜,主人故意卖关子说:“今天我改良一下菜肴,吃肉怕太肥腻,一会你们等着瞧好了”。客人看着锅里有两个圆圆滚滚的东西,还包着纱布,十分好奇。
大概一个时辰以后,主人捞出那两个圆滚滚的,冒着热气,还裹着纱布的菜,香气扑鼻,倾人心扉,口水在嘴里直打转,恨不得拿起来就啃,碍于面子,才在耐心的看着。只见主人轻解纱布结,那金黄黄,有大斗碗那么大的,圆滚滚的肉坨子,就出现在菜案板上,外面豆腐皮经过卤水汁蒸煮,颜色那么香艳。
主人轻起提刀,十分娴熟,轻松分解成一片片的,只见肉色鲜亮,镶嵌在淀粉里,晶莹剔透,香味萦绕,令人垂涎欲滴。一会开席了,客人们交杯换盏,大呼好吃,一会就风卷残云,一扫而空。吃好才问主人这叫什么菜,那么好吃,没有肉的油腻,又有肉味,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主人说:“其圆圆滚滚,像肚子一样,香气浓郁,就叫“香肚”吧”。客人们齐声叫好,就这样一传十 ,十传百,成了家喻户晓的菜肴名吃。
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只有城市镇上才有“香肚”的身影,乡下制作“香肚”普及乡里还是比较奢望的事。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及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城乡,“香肚”又渐渐风靡起来,农村有经济头脑的人,就又开始包起“香肚”,再弄点素鸡(就是豆腐皮卷紧,外用纱布及棉线扎压殷实),花生米,猪头肉,猪耳朵,盐水鹅........美其名曰“熟食店”。弄个红纸,写上某某熟食店开张了,欢迎广大村民购买字样,就算完成了广告推广。
然后晚上就在巷头上放个小四仙桌,放个盘子,盘里装着卤制好的“香肚”等熟食,用个碗笼(农村防苍蝇蚊子的透气的网状罩)罩住,拿上菜板厨刀,备好卤汁酱料,带上等盘秤,就吆喝开卖了。忙碌了一天的,劳累的村民都会慷慨解囊,买点解解馋,切点“香肚”熟食慰劳一下自己,弄点小酒。有时家里来个亲戚什么,弄点“香肚”熟食,也算是有面子,忙碌的时候都围成一个圈,七嘴八舌的说点什么,老板也是忙的不亦乐乎,时不时分几圈香烟,有时为了照顾收工晚的村民,老板还要备好电瓶灯,卖会夜市,有时农忙时间能快22点左右才会打烊,也确实够敬业的!
记得那时我们农忙季节,有时劳累一天回来,想喝点小酒,就切点“香肚”,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了。有时谁家农忙,你帮忙了,刚好晚上饭点时间,都会去弄点“香肚”,邀你一起小酌几杯,满嘴的“香肚”味道,让你觉得“此间乐,不思蜀也”,再给你弄点面条,散发着蒜香,简直是绝配。“香肚”凝聚着浓浓的乡情,让你回味无穷!
“香肚”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食,也是记忆,是乡恋。每次回家,我们都会驻足熟食摊前,切点“香肚”细细品尝其中之味道,生怕吃快了就没了其味。有时在外时间长了,就叫家里寄点真空包装的“香肚”,解决那种思念的味道。
其实“香肚”在我幼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是“乡土”,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此“香肚”已经真正融合到“乡土”之中,让你留恋,让你难忘,让你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