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汤问第五05总第069篇
列子《汤问篇》“两小儿辩日”故事,因为孔子所经历而广为流传。可是,在“夸父追日”故事之后,列子把太阳、圣人、小儿,置身于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之中,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且看原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见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斗胜。问他们原因,一个小孩儿说:“我以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儿以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棚盖那样大,等到中午时,则像一个盂盘那样小儿。这不是因为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沧沧凉凉,等到中午时,如同把手伸到沸水里那么热,这不是因为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表示不能决断了。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以为你懂得知识多呢?”
体悟:在两小儿辩斗面前,圣人孔子表现得慈祥、宽厚、朴实,他对自然和童稚的恭敬、诚肯,助推了孩子求真、好学,不惜被小儿质疑“孰为汝多知乎”,堪称师长的典范,实在难得!话又说回来,在小儿面前,面对天地的运行,孔子除了表现出无知,还能如何呢?
列子在论述宇宙及人生实相的汤问篇,引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有着更多深意,对人类的认知体系提出了质疑。“日”对于人类来说,最具生存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人生最完美的模板。然而,小儿尚且懂得“辩日”,而成人对之却熟视无睹。我们总在以为什么,主张什么,总想别人服从自己,殊不知,我们的以为真的与客观世界符合吗?我们五官感知的世界,真的就真实准确吗?小儿不知日大日小也就罢了,难道成人不该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两小儿尚且如此执着地辨别探究,我们成人的自信又来自哪里?博学多识的圣人“不能决也”,我们又该得到什么启迪呢?
太阳的远近、冷热、大小,皆是自然现象。那么,自然现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又有谁像两小儿和夸父一样去探究?祖先早已做到的,后世子孙却达不到,岂不哀哉!当今所谓的文化人,难道不该主动地引领孩子认知天地、认识人吗?我们所谓的主流文化,多么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习孩子,借鉴孩子的先天光辉,追溯、吸收本源文明啊。读此故事,笔者亦产生了更多感触。
一、小儿“真”之至
谁更接近宇宙实相和生命真谛?小孩儿。在小孩儿身上,与天地自然链接,先天的意识、信息和能量,远远多于后天得到的教育和经验。换言之,小孩儿更接近宇宙和天地自然。而在我们成人,甚至一些学问家身上,所缺少且迫切需要的,正是这些“童真”。能够调控我们衰老忧苦的良方,也正是这些先天的意识、信息和能量。
你看,小孩儿为了求“真”,不惜“辩斗”,可见“真”在孩子们意识中的份量有多大。小孩儿辩斗,只是为了辨真相而已,不像我们成人,很多时候是为了争输赢、利害、对错。孩子身上的这股纯真气息,常常让我们感动。而只有“失真”过度的人,才会有“不务正业、吃饱了撑的”之类说法。
你看,小孩儿感兴趣的事物都是什么?日月的运动,天地的自然。如同牛顿观看掉落的苹果一样,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却发现其背后有奥秘。然而,在我们成人身上,最缺少的,难道不正是“链接自然、感悟自然、遵循自然、融入自然、摆脱名利束缚、拥有真正的智慧”吗?
你再看,小孩儿看问题,讲究实实在在的证据——“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而不是胡搅蛮缠,强者上而弱者下,一味维护自己。更不像成人做事,钱权色利情一起上。
二、大人“附”强势
列子引用孔子所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两千多年了。然而,故事流传至今,有人说孔子谦逊宽厚慈祥,尊重小孩儿,通天地之心,又有多少人把孩子当成了故事的“主角”呢?可是,故事通篇提到孔子,只是“孔子东游”、“孔子不能决也”两句话而已。为什么我们在热衷于恭维故事中并无所作为的孔子的同时,而忽略了问题的提出者、求解者、真理坚持者、更是故事主人公的“小儿”呢?
然而,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的继承者,是预备中的主人,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角”、主体吗?况且,在孩子身上,还携带着我们最需要的意识、能量和信息——童真呢!
三、灵性源于“天”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方兴未艾。复兴不是复古,复兴在于超越。列子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缺憾才是发展的动源和齿轮。如何站在圣人的肩膀上,补足圣人的缺憾,了却圣人的遗愿,让我们更加自信和有力呢?
在故事中,为什么小儿会关注太阳的运动及变化?小儿所关注的自然现象,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更多地关注呢?因为小儿依然与天地同频共振着,依然活着天地灵性,而灵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我们是否应该懂得自己的来源、形成和归宿?懂得人与宇宙天地的关联和关系呢?不知来自哪里?归到何处?又怎么能明白自己究竟该怎样活着呢?
如此而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对圣人质朴的讥笑,多么地震耳发聩啊!如此多知,而不知天地,这不正是列子老人家给予我们的巧妙提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