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哥:
又是一年,你的生日即将来临。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我们在一起居然眼看着要跨到十年的时间节点上了。从给你试着写第一封信开始到现在,居然也坚持了有2年。想想坚持这件事的初衷,就是希望当你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不间断的文字让你知道,也许妈妈不能像别人家的妈妈那样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在请你知道,我们的心一直在一起,而你的点滴我不曾旁落。
刚刚对你的暑假做了总结,照道理说,不应该那么快又写一个小纪给你。但最近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可以跟你分享和讨论。因为妈妈也遇到了困惑。
有一天,妈妈的朋友跟妈妈提到,“哎,君方,你儿子很有问题。他的本性不善良,自私不分享。最重要是感觉不友爱。如果不是因为你的关系,你儿子这样的小孩子,一定是被我排在远离户范围。我的小孩也一定不允许跟你家孩子一起玩,怕带坏了。”
老实说,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内心是震惊的。几乎立时沉默下来,我知道你有些习惯上的问题,比如确实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会只顾着自己。如果没有人提醒,你会停不下来。当听到朋友这样说你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本能的为你去辩解。
当然请你不要误会,不是妈妈没有维护你,而是妈妈一直想身体力行的践行“面对批评和指责,先内省进行自我批评,再解决问题,最后才是解释或说明,或者界定责任方”。
在办公室里,妈妈也是这样要求小伙伴们,遇到同事之间出问题的时候,不是上来就是辩解,而是先解决问题,最后才是追责。这样才是一种理性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友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为了搞清楚真相,妈妈下决心要从多角度的去了解一下你的行为情况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一步,就是从跟你面对面的交流开始,妈妈想知道你对一些事务的底层认知意识到底是怎样的?
于是那天我接你下课,一上车就开始问你。澄,你觉得你是个善良的人吗?你歪着头想了一下说,
“如果善良是100分的话,我给自己打85分。”
“那15分是扣在哪里呢?”
“有5分是扣在没有很好的尊重长辈,有5分是扣在没有更多更好的帮助别人,还有5分扣在主动性不够”,说这些的时候,你的声音很轻,眼神其实也有些飘忽。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善良吗?”
“我知道啊,善良就是做一个主动去帮助别人的人”顿了一下,你又接着说“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变成让别人喜欢的人”。
这个回答,总觉得哪里有点卡顿。所以想了一下,继续跟你开始挖掘:
“你喜欢成为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吗?”你点点头
“当别人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开心快乐吗?”这个时候你的眼睛慢慢有些亮起来了
“会啊,会很开心的”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帮助别人会让人喜欢你,而喜欢你又让你开心快乐。所以善良会让我们成为开心快乐的人,这是我们对善良坚持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别人喜欢你,善良是一个让你持续持久可以快乐的源泉。”,我以为这么绕也许会把你绕糊涂,没想到你很快回答:“是的。”还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说真的看着这个时候跟妈妈对话的你的样子,礼貌有序谦听,真的完全不能跟发脾气和那个别人口中的“坏孩子”联想到一起去。
联想起妈妈朋友说的那些话的时候,其实妈妈没有作任何辩解,而是陷入思考,我应该怎样去抓出这些问题来解决?老实说一度令人觉得困惑难解。
之后,我又去问了我们都认识的朋友,家人,甚至你的老师。最后大家反而安慰我,非常统一的意见是,是的,澄澄身上有问题,自大,自我,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上面都还是很缺,自律性也弱。但是底层是单纯的,简单的孩子。
特别是大张老师,直接说,澄妈,相信我,也要相信你的儿子,他一直在进步,虽然依然有问题,但是进步很大,在最后甚至给我留言,澄正在起飞前的阶段了,妈妈好好期待吧!
这学期开始以来,其实大张老师一直在夸你进步。但妈妈内心一直很不安,甚至有时候都害怕看到老师电话,每次看到你老师打电话过来,条件反射的第一浮象都是“小子又闯祸了?”
大张老师在最后跟我说,澄妈,你去看看澄最新日记,那是进步最好的证明。不要对你的儿子存有那么大的疑虑,相信老师,更要相信你的孩子。
妈妈立时跑去你的书桌,拿到你的周记本。上面端正的写着你最新的心情日记,你流水帐一般的记录了:某天你不小心踩了同学一脚,你立刻道歉,并取得对方谅解的全过程。而这个同学,曾经在一年级你跟他还打过一架。你在日记最后写了一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是啊,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你对自己的行为有很好的判断,纠错,自省。
今天在高速上,妈妈认真听了几本书,关于“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放弃管教”。这些都关于教人如何与人沟通,相处的知识书籍。里面提到我们大人应该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而不是从家长视角来指令式的跟孩子沟通。我想,妈妈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远远不够,妈妈的妈妈和爸爸对妈妈只做到了“管”,受限于他们的文化,能力等也只能做到这样,所以到了你,其实你是何其幸运,因为你会享受到完整的“管”和“教”。
只“管”不教,其实没有解决你真正的心智认知问题,而是粗暴简单的给你立了“家法”,而没有说明解读。而只“教”不管,又会陷入到另外一个极端,特别是针对你这样还没有完全建立自律性的孩子。
所以要“管”,更要“教”。重教不放管,这是妈妈在对你进行人生引导的方法论宗旨。“教”是真正的引导你落到“如何做”这个层面,比如我们一起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自己的小动作,如何有效安排自己的时间,合理建立自己的消费观等等。
虽然我们努力了很多,但论说成果,坦白说,仍需巩固和加强,有些反复强调的点就像现在城市里的路面一样,挖了埋,埋好了又得挖出来,始终在建设,一直验收不了。这个过程尤其痛苦,但每个阶段看到一些小变化都令我们快慰。
比如国庆的后几天,我们单独在一起,你很乖的做作业,洗澡,上床再起床,叠被子。做什么事之前,都会跟我说“妈妈,我可以。。。。。。。吗?”这样的句式沟通,使得家里没有扯嗓子的呼叫,争论,真是少有的宁静和谐。那一瞬间,妈妈内心是窃喜,心想,是不是那个浑噩不懂事阶段过去了?然后我就收获了一个“一夜长大的娃”,再然后就是荣升被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妈妈”的桂冠。。。。。。,可惜还没有到细想,实际上节日一过完,周姐一到家,我们都“一夜回到解放前”,你还是你,那个“疯一样的男娃”。似乎那个懂事的孩子的日子是给妈妈的幻想,真的还没有咋出味道,就完全没有了。
今天早上,我打了你。你跪在那里,老实但带着哭腔的说“我辜负了大张老师,我没有尊重周姐”。说真的,妈妈从小被爷爷打,其实极度厌恶体罚。但是暂时真的没有找到比体罚更能让你有“做错事有后果”这个深刻印记的办法。但即使你已经接受这个方法,妈妈依然认为这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这种方式并没有真的让你意识到问题,可以说屡教不改。只是完成的当天,这个效果还是显著和明显的。
今天后来的你,就变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只是这个时效性短的令人气馁!
这种间隙式成长和状态,其实妈妈很烦恼,你成长的不稳定性对你来说并不好,所以妈妈还要继续研究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你是持续有效且能令你接受的。
孩子的成长真是没有一点捷径,也容不得一丝疏忽。但值得安慰的是,儿子,其实你可以做的好,并不是不能做好。只是如何可以持续那个状态,这或者依然在不短的时间内,我们需要彼此协助。
我不是那种特别温柔以待的妈妈,但妈妈再努力的耐心一些,耐心的帮助你成长,成长到可以自尊且尊人,自律且自爱,自由且助人的状态。
晚上陪你吃完晚饭,准备出发福建。我拉着你进小房间跟你交待,
“妈妈出门了,你作为家里的男生你要做什么啊?”
你把手握成拳,对着我一笔划“照顾好家里的女生,帮助周姐”。还记得妈妈拍了你的肩膀,懂道理时候的你,真的让妈妈觉得很欣慰。
“妈妈你自己出差当心点,照顾好自己”
好吧,当你说出这些来的时候,妈妈又会觉得,儿子挺不错的。
你说你想要一个电动平衡车,但是又特别跟我强调,妈妈,我只要最便宜最便宜的那款就好了。真的你强调了两遍,要便宜的。这样妈妈又开始担心,你会不会变成一个小气的男生呢?
哎,你看大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矛盾,所以你慢慢长大吧,在单纯美好的世界多呆一会儿,让妈妈可以“教”你看到更多的美好,也期待你带妈妈一起感受那些单纯的小美好。
小家伙,9岁生日快乐。
爱你的妈妈
gg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