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伟明,46岁,坐标常州,25年建筑项目管理工程师、8年助学公益组织负责人。
他的职业生涯简单而不平凡,计划45岁退休的小伙伴会很羡慕他,他已经从原工作岗位上正式退休了。但他又把经营了十几年的公益副业给转正了,做公益他只愿“成人达己,乐世悦心”。
读了他的故事,你的公益世界观或许会完全颠覆:日常行为三件事是吃饭、喝水、公益;做好公益的人应该拿高薪。
作为资深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裴伟明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不喜欢一成不变的重复,这样的工作状态很合他心意,也正是这份工作开启了他的公益契机。
裴伟明常处粗犷的工地,但不影响业余的精致,闲时常与好友相约品茶、行文、出游、美食。玩乐久了也觉无趣,便生出“做些更有实际意义的善事”的念头。
2004年,裴伟明随项目到苏北地区。当地学校厕所的“脏乱差”让他印象深刻,他当即组织建筑业同仁,援建部分学校公益厕所。他觉得:干净卫生的厕所环境,会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后来他又在新疆地区举行了“送孩子一件校服”活动,希望孩子们穿上校服后,对学习有一种仪式感。
裴伟明的公益事业就这么开始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公益本来的样子。
其实大家都不缺公益心,但提起公益就觉得是捐钱捐物。裴伟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摸索,也受到不解和质疑,比如施善动机、善款管理等。起初,内部成员自己凑。后来,一些网友、企业主也主动捐赠,每年几十万元的捐款虽做了些实事,但在扩大活动范围、提升活动效应时还是渐见瓶颈。
他开始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筹划申报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机构——常州公益助学联合总会,设立专职人员,规范台账、网站、财务管理等。
裴伟明企业化思维管理公益组织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017年,裴伟明期待他的公益机构能创造上百万的产值,这样才能更好地来支撑公益的长远发展。
李连杰说:公益机构可盈利且必须盈利,任何活动都要费用,如果不考虑成本、经营,做公益的人今天在救助别人,明天就成为别人救助的对象,这样的公益没人愿意做,还怎么传播公益、持续发展。
北大教授师曾志提出要对公益事业去道德化(道德审判),让它可持续发展,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理解非常重要。
裴伟明对公益也有自己的理解:
1、公益机构从业人员和其他部门或企业一样,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的职业,企业靠市场调节、赚钱,公益组织也一样。
2、公益组织正在发展期,持续发展的常态是从事公益的组织和个人要把此当成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本。
3、公益组织的收入来源可由政府,企业,基金会等几方来支付,也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列出计划向公众募款,甚至可以承接项目,实现公益组织自身盈利,完善自己的造血机能。而执行项目主要就是人,这里面的工资就应该占其中一部分。
4、公益从业人员是否应该高薪,要看付出和所取得的社会响应。从做项目,建品牌到有影响力,并有更多人加入,这些汗水和智慧理应获得高薪。
职业顾问想和你说
劳动应该得到尊重,即使做公益。这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很多人愿意为知识付费,也是同样的道理。
做职业咨询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公益咨询者对过程的配合以及对结果的期待都远远低于付费咨询者。所以,对待确有困难的咨询者,可以延期收费,而不是完全免费。
如果高薪能吸引有能力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做好公益事业,何不点赞?如果付费咨询能帮你找到更多的可能,避免机会成本,何乐不为?
掐指一算,你还喜欢这两个
《自控力》的编辑告诉你如何自控与出书
跳高比赛,你看热闹,他看门道,然后在上海买了4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