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关键词: 强制力、校园秩序、解决内心的冲突
㈡感悟
①关键词: 强制力
强制力,顾名思义是一切权利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政治组织区别于其他民间组织的最明显之处就是合法地垄断使用强制力国家强制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为行政权力的行使提供最后的支持。强制力不止是用在国家这样的大层面,在社会、个人的小层面上依然适用。强制力可分为防卫性的强制力和惩罚性的强制力,《非Bl沟通》中提到,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比如大人经常会跟小孩讲:“跑到马路上很危险。”但有一次小孩看见马路对面自己的好朋友在跟自己挥手并叫他过去一起玩,小孩穿过马路时,并未注意到转弯驶来的车辆,大人急忙跑过去把小孩抱走,然后大声训:“一次说了多少遍,马路不安全,出车祸了怎么办。”通过这个事例可知,家长出于防卫性的强制力抱走孩子是为了他的安危,而家长同时也在使用惩罚性的强制力责备孩子。小孩子接触和理解的事物有限,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性,可能还会导致下一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作为家长、成熟的大人要知道并不是犯了错惩罚之后就能及时改正,惩罚本身就有局限性。《左传宣公二年》有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从错误中学习改正故而很好,但是对于孩子学生们做错事时,只一味的批评责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容易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关系渐渐疏远。作为一名授课教师,除了教书育人,面对自己犯错、学生犯错时,我们不能只顾责备自己和学生,要关注自己、关注学生们犯错的事情本身和心里对错误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②关键词: 校园秩序
看见“校园秩序”这个词,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校园暴力。从我的幼稚园到现在的大学,我所处的校园环境都是蛮舒适的,但是校园暴力事件是发生过的,现如今也存在着校园暴力这个隐患。更甚的是,有些学校还在被校园暴力这个问题困扰着。2019年10月25日,期待已久的电影《少年的你》终于出现在荧幕上,该影片将青春与现实主义题材结合,聚焦高考、家庭教育、校园霸凌等社会话题热点,很好地诠释了家长该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学生该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电影、拍摄上映到现在,校园暴力、家庭教育、高考等等话题备受关注,也再度被社会各界重视起来。家长、老师都会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学习环境,心理变化;社会各界也会担心青少年会会给社会带来些怎样的影响?校园暴力的发生,甚至隐患都会对校园秩序维护造成很大的干扰。改善校园秩序,可以先从关注校园暴力开始。
在我们的团队中校园暴力可能不会发生,但是不代表校园暴力不存在。对于我们老师而言,管理好学生,能让他们正确看待校园暴力这件事,是很有必要的。
③关键词: 解决内心冲突
前不久看了一部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男主人翁郝回归是一位37岁的高校单身教师,偶然喝醉后在梦中与17岁的自己进行了一次长谈(感觉上类似于穿越剧)。剧中有一个片段令人深思: 17岁是刘大志最迷茫却无力改变的时期,作为班主任和朋友的郝回归,让他在黑板上写出目前所有困扰他的问题,共有六条:a.“我妈不在乎我”、b.“我没有零花钱”、c.“我没有好看的运动服”、d.“老师不喜欢我”、e.“男同学不喜欢我”、f.“女同学不喜欢我”,郝回归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f→e(女同学被男同学影响)→c(和男同学没有共同话题)b→a(因为从小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说我没有前途)→d,最后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学习不好。剧中郝回归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我们改变不了我们的人生,也改变不了我们的长相,当然这些跟我们开不开心也没有关系,可是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的学习成绩。”这个例子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对我就不一样,在我高三很迷茫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繁重的让我喘不过气,很无助、没有动力、内心十分冲突、不知所措,对事情没有规划,碌碌无为。所以,我很欣赏剧中郝回归的做法,让刘大志先表达自己的所有感受,再将所有困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直面问题。刘大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老师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这不正是《非BL沟通》让我们学习的吗?这不也是将成为授课教师的我们该向郝回归学习的地方吗?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解决内心的冲突。
㈢好文节选
感到沮丧、觉得前途一片黑暗,都不要紧。因为这时你有了想要冲出黑暗的想法,只是一时间混乱的心,让你理不清思路,找不到方向。没关系,静下来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可以列出来;然后,找寻解决的办法,慢慢的爬起来或者也可以寻求一点帮助。
不管怎样,你都要相信: 你的坚持和努力,终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