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玥,名师,名副其实,常笑着尊称他为“大师兄”。调至勇进一年级教书育人一个多学期了,一直想听听他的家常课,想一探名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上和普通教师的不同之处。今日得偿所愿。
准备铃声一响,汪老师教鞭横握,脸色严肃,一副父亲般不怒自威,上来就是毫不避讳地进行班级纪律和习惯教育,表扬坐端正、迅速安静下来的孩子,然后目光如炬,检查课前准备。原来,名师也是要整顿纪律的呀!这是打破了我对“名师”的刻板印象。
师兄上的是儿歌《操场上》第二课时。一切如常,初读复习,指名正音,抓住“铃”的后鼻音,要求孩子“后鼻音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并且亲自示范。转而进行“套路”似的男女比赛读,“全部、响亮、整齐、不拖音”是满分10分的标准,孩子读得放松、起劲,而且真的不拖音。一个学年的训练下来,做到齐读不拖音,难能可贵,非得扎实训练不可。低段语文学习真的需要一种“套路”:要求明确、评价结合、不断练习。
充分读之后,我以为师兄要准备拿出像公开课一样的“杀手锏”,要么是一段补充文章,要么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研究问题,结果他拿出的是,一道题——就是课堂作业本上的习题。
习题有什么好讲的?学生做,老师评改呗。没想到,师兄先让学生完整地读一遍题,让学生说清题目里的三个任务“读一读”“连一连”“说一说”,接下来就着三个任务,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地落实。先是开小火车读题中字词,抓住“腰鼓”这一新词,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鼓是什么”“腰鼓是什么”。读熟之后,再要求学生“拿出尺,对整齐连起来”。大部分孩子完成之后,让优生上台展示,除了校对正误,还认真评价“线连得好不好”,头对头,不穿身,检查之后齐读一遍保持专注。然后,师兄终于抛出了一个小“杀手锏”——提了个问题:这些词长得像不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规律,从表面的一个字加一个词,到本质的一个动词加一个名词,都有学生提到。突破这一难点之后,才请学生看练习题中的说话部分,说一说“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师兄领着孩子先自己说,再交流说。说之前他把要求先讲清楚:句子回答完整、发言的人和内容不重复,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对于学生回答出现的“游泳”“跳高”这一类并不是“动词+明词”动宾结构的,并没有纠缠,而是认同这样的答案。说完之后,师兄开始带着大家书写答案,一边示范,一边要求“沿着横线写,不要飞上天”,孩子们看着大屏幕,有模有样地学着。
这题学完,师兄又领着孩子做了最后一题照样子写句子。师兄还是领着大家读熟例句,发现句子长什么样,形成“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在交流中,特别对“闺蜜”这样的流行口语做出纠正,要求用规范的“朋友”“好朋友”来说。然后,再让孩子们写,写的时候依然有自己的示范和要求。写句子要求字大小差不多,沿着线写,横线足够长的,慢慢写,尽量选会写的字写……这种一边示范一边讲要求的“一心二用”是低段老师的基本功。这一次巡视,师兄比前一次更细心,按着座位一个个地检查过去,“字写小点”“你看,这几个字越写越大了”“注意……字”碰到能力弱的孩子,还帮着用橡皮擦掉,再要求写一写。
本来是想请教师兄有关“任务群”这个话题的,听完这节课,我回过头去看,似乎明白了“任务群”并不是新概念新名词,而是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读、说、写、改”这几个环节因着儿歌学习有机结合,这是整节课的任务群。从识字到解词,再到写句,这是练习部分的任务群。从审题、读词、连线,到书写、检查,这是一道题的“任务群”。在每一个任务群中,落实不同的重难点,这是任务群与完成作业的不同——带着学习目的,有难度提升地训练,而非机械练习。
当名师卸下光环,走入一堂堂家常课,我所看到的是师兄积淀下来的“教材理解”“重难点把握”“点评语言”“关注学生”等这些作为老师的“硬功夫”!繁花似锦终有谢,子规声里报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