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应该是满心欢喜,幸福的。可是,每到年底,接近过年,常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都是极为现实的,比如因为金钱,一年收入的好坏多少会影响过年的质量。比如因为健康,无常。也比如因为情感。
但不管怎样,年都是要过的。何况,“年”不会将一个人落在门外。它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说来就来了。
到了年三十,不论人在哪里,若得回来都回到了家里,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如果有一个人没有回家,想必聚在一起的这些人心里总会缺少一点什么。
到了这一天,该置备的差不多置备好,每家每户都按着祖先的传统,按着步骤一点点将年推进。
一早起来,想到还有一些要买的零散的东西,男人再上街一趟,比如再带些新鲜蔬菜回来。过年在老家正是寒冬,新鲜蔬菜必是涨价。年三十或许捡点漏,离街近也有好处。
中午十二点以前,男人带着孩子必定要上祖坟祭拜先人的。拎些鱼肉茶饭,香纸爆竹。来到坟前,点燃香纸,黄色的小火苗在纸间跳跃,化成灰白的灰烬。跪在碑前,仿佛心有感应,念叨着逝去的亲人来收钱,一起回家过年。
小时候磕头觉得好玩,长大后,双膝跪在草地坟前,心情是无比的沉重。希望逝去的亲人在那边能过上好日子,在天有灵,保佑子孙兴旺发达。
原野山头,到处冒着青烟,不时响起一阵爆竹劈啪声。上坟回来,简单吃下中饭。隆重的在晚餐。
毕竟是冬天,很快就是半下午,斜阳淡淡的,眼看就要下山。女人们已在忙碌,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就晚饭的米汤开始贴春联。
在老屋时,有好多年都是我自己写春联。大门,堂屋,厨房,房门,一一贴上鲜红的对联。对联贴上去后,顿时有了新意,有了过年的意味,标志着新的一年真正来临。
吃年饭的时间一年比一年早,我想是因为大家希望看到直播的春晚。
吃年饭前,先“回年”,这是家乡的习俗。就是在堂屋,对着“天地国亲师”或祖先牌位再一次烧香磕头,请先人回来一起过年。
然后,大家齐动手,饭菜一一端上来,摆满一大桌。饭菜特意做很多,余下来初一接着吃。这叫年年有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年中,常常是难得的。端起碗来,望着满桌好吃的菜肴,大家客客气气,相当温暖,有一种庄严的感受。
年饭后,男人带着孩子去同族的人家去“辞年”。辞年,有礼节往来的意思,是必要的习俗。如今,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愈来淡薄,上门辞年的人家变得越来越少。无非至亲的,或关系好的互相走一走。
小时候辞年,是过年一项重要节目。打着红灯笼,乡间小路上,来来往往,流动着红色的灯光,有一种祥和的气氛。我们把辞年叫做去讨糖吃。上族人家,进门喊一声,“奶奶,叔叔过年好,纳福纳福!”主人起身招呼坐到桌前喝茶,吃点心。给孩子抓一把糖,或者一挂爆竹。
长大后,不讨糖了,收到的都是香烟,瓜子。
辞年回来,跟妈妈交流一下,谁谁有来家里,我们又去了谁谁家,把瓜子糖果之类放下来。
有节目的,无非约几位同好打打麻将。到五更天回家来,与家人一起“出行”。
出行是家乡重要的习俗,是新年第一天,是个大日子。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一家人起床后,拿预备好的鞭炮,一齐来到大门外,放鞭炮,开门红。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初一的清晨最热闹,爆竹声此起彼伏,劈劈啪啪,响彻四面八方,仿佛是隆重的呼唤,新年来了,春天来了,大家都有好运气,发大财,身体健康,一年更比一年好!妈妈总会满脸笑容,说着,大家旺旺象象的啊!
出行的爆竹,掀开了新的一年的大门,新的一年就这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