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 hitTest:withEvent:方法来自定义view的响应区域.
抛出问题
项目中需要实现实时自动补全用户输入的功能,也就是说在 textField (用户输入框)下方需要实时展示出根据用户输入而自动补全的人名列表或者其他列表.如下图所示:
整个viewcontroller是被一个UICollectionView填充的,在该UICollectionView上有一个touch事件,用来dismiss keyboard。而整个的输入框view(包含背景)都是添加在UICollectionView中的supplementary view(header view, section equals 1),所以,当autoCompletionTableview(自动补全列表)出现时,会超出其superview的边界(由于未设置clipToBounds=YES,所以超出部分可以看到)。虽然超出的部分可见,但是去无法正常响应tableview的touch事件。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原理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需要了解他的原理,才能对症下药。
在iOS系统中,存在一个名为“Response chain”(响应者链条)的过程. 通俗的解释就是:系统会在视图层次结构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视图来处理触摸事件(pan, pinch, tap, etc). 那系统是如何去寻找的呢?那些方法起了作用呢?
首先,在响应者链条中的“候选者”都会直接或间接的继承 UIResponder 这个基类,以确保他们的实例可以响应和处理用户touch事件,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 UIApplication、 UIViewController、UIWindow和所有继承自UIView的UIKit类. 下图展示了响应者链的基本构成:
从图中可以看出响应者链有如下特征:
- 响应者链通常是由视图(UIView)和控制器(view controller)构成的;
- 一个视图的下一个响应者是它视图控制器(view controller(如果有的话),然后再转给它的父视图(Super View);
- 如果遍历完所有view和view controller后依旧没有发现可响应的组件, 那么单例的内容视图UIWindow将作为下一个响应者;
- 最后UIApplication这个"上帝类"将作为响应者链的终点结束整个循环.
事件分发机制
上一部分是"自底向上"的响应机制, 下面我们来说说"自顶向下"的分发机制.
整个的响应开端是从UIApplication控制的NSRunloop开始的,NSRunloop监听到用户的touch event(存放在UIApplication的事件队列中)之后,就开始了消息的分发, UIWindow是第一个接受这个消息的对象,并以消息的形式将事件发送给第一响应者,使其有机会首先处理事件。如果第一响应者没有进行处理,系统就将事件(通过消息)传递给响应者链中的下一个响应者,看看它是否可以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UIWindow是通过hitTest:withEvent:方法寻找此次Touch操作初始点所在的视图(View), 即需要将触摸事件传递给其处理的视图,这个过程称之为hit-test view。
hitTest:withEvent:方法处理流程如下:
首先调用当前视图的pointInside:withEvent:方法判断触摸点是否在当前视图内;之后若返回NO,则hitTest:withEvent:返回NO,结束循环; 若为YES,则向当前视图的所有子视图(subviews)发送hitTest:withEvent:消息,所有子视图的遍历顺序是从最顶层视图一直到到最底层视图,即从subviews数组的末尾向前遍历,直到有子视图返回非空对象或者全部子视图遍历完毕;若第一次有子视图返回非空对象,则hitTest:withEvent:方法返回此对象,处理结束;如所有子视图都返回空,则hitTest:withEvent:方法返回自身(self)。
下面用一个例子说明此流程:
用户点击View E,hit-test view流程如下:
A是UIWindow的根视图,因此,UIWindow对象会首先对A进行hit-test;
显然用户点击的范围是在A的范围内,因此,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了YES,这时会继续检查A的子视图;
这时候会有两个分支,B和C, 点击的范围不再B内,因此B分支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NO,对应的hitTest:withEvent:返回nil;
点击的范围在C内,即C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YES;这时候有D和E两个分支:点击的范围不再D内,因此D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NO,对应的
hitTest:withEvent:返回nil;点击的范围在E内,即E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YES,由于E没有子视图(也可以理解成对E的子视图进行hit-test时返回
了nil),因此,E的hitTest:withEvent:会将E返回,再往回回溯,就是C的hitTest:withEven:t方法; 之后返回A的hitTest:withEvent:方法。
至此,本次点击事件的第一响应者就通过响应者链的事件分发逻辑成功的找到了。而且不难看出,这个处理流程有点类似Binary Search的思想,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精确地定位出能响应触摸事件的UIView。
实战
在知道了原理后, 我们就要着手解决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override hitTest:withEvent 和 pointInside:withEvent: 这两个方法。
当点击超出部分的table view区域时, 首先,其super view 的pointInside:withEvent: 方法会返回NO, 这也直接导致 hitTest:withEvent 返回nil给上层。解决方案可以很简单, 找到对应的view,重写pointInside:withEvent:方法(计算超出部分区域,判断后返回YES;或者直接返回YES)。之后, 再重写hitTest:withEvent:, 因为其默认返回值是包含autoCompletionTableView的container view,并不是table view, 所以在这里要转换坐标系,并将返回的view改为超出super view边界的table view。按照这个步骤,超出部分的view就可以响应touch事件了.
代码如下:
-(UIView *)hitTest:(CGPoint)point withEvent:(UIEvent *)event
{
CGPoint hitPoint = [self.autoCompletionTableView convertPoint:point fromView:self];
if ([self.autoCompletionTableView pointInside:hitPoint withEvent:event]) {
return self.autoCompletionTableView;
}
return [super hitTest:point withEvent:ev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