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今天读481-500页,接着讲惩罚策略的正用和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一、惩罚在家庭方面的正用

1.应用在争吵方面(给予脸色),当孩子初显不听话越轨的行为,父母应板起脸孔警告,也具有吓阻作用。

2.应用在为人处事(批评),对一般自尊自重、正常守规的孩子,在偶然无意间表现不理想行为时应及时予以指正,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或缺失之处,以及父母对他的期望,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3.应用在休闲生活(警告),适时给予警告,发挥收敛效果。

4.应用在手足吵架(叱责),抓住适当机会,适度表达怒意。

5.应用在家事处理(罚劳役),利用团体压力,代替服从权威。

6.应用在乱跑方面(体罚),幼儿摸索阶段,体罚易显效果。

二、惩罚在学校方面的正用

1.应用在上课秩序(给予脸色),不要因恶小而忽视,否则会因之渐趋频繁,形成难以改善的恶习。

2.应用在环境维护(批评),批评的是孩子行为,而不是孩子个人。

3.应用在自修课上(警告),处罚之前,施于警告,更能收到效果。

4.应用在专心听讲(叱责),实施叱责惩罚,宜指出良好行为,更具积极意义。

5.应用在同学相处(罚劳役),若能提供户外活动,或增加额外工作,亦能发挥效果。

6.应用在行为治疗(体罚),部分不良习惯,借助厌恶刺激,亦能革除积习。

三、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1.增加其他可替代的可欲反应

2.减少拟予惩罚反应的原因

3.慎选惩罚物

4.实施惩罚的时机

5.提供发泄情绪的管道

四、惩罚的缺点

1.激起情绪行为;2.引发制约现象;3.具有示范作用;4.容易形成习惯;5.伴随不良反应;6.拉远双方距离;7.缺乏积极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