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今天读460-480页,主要讲以下内容:

一、隔离应用在学校方面的误用

1.应用在教学活动(不理),与其不动声色以对,不如尽速采取行动,否则适足姑息养奸,可采隔离策略。

2.应用在秩序维持(剥夺),不仅要重视行为后效,而且须注意个别差异,否则往往适得其反。采用隔离策略或区别增强方法,可改善不良行为。

3.应用在调皮活动,常规建立于平时,应把握见微知著,否则事后改善就困难。

4.应用在同学打架(隔离),实施隔离方法,应该控制器时间,否则容易造成事端。

二、有效应用隔离的要点

1.选择隔离的对象;2.订定终点目标;3.决定隔离方法;4.实施训练计划;5.结束训练计划。

三、惩罚

假若个体在某一情境中,做某件事后,立即引起某些厌恶结果,个体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境时,再做这种事的机率降低者为之惩罚。此项内涵与正增强相似,只是正增强是采用正增强物,强化下次行为的出现;惩罚则是采用负增强物,消弱下次行为的出现。

有关惩罚的方式,大致分成下列几种:(一)、给予脸色(二)、批评(三)、警告(四)、叱责(五)、罚劳役(六)、体罚

惩罚的正用,就理论而言,发展未成熟的儿童,有必要用它来禁止从事不良行为。就实际而言,用尽其他方法,尚无法使儿童不做被禁止的行为,尝试惩罚也无可厚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