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孩子脾气特别不好,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哭闹、烦躁,我尝试去跟他沟通,可是每次沟通,只会让他愈演愈烈,甚至摔东西。我也尝试过冷处理,还有强制的态度,但是这样都不能让我跟孩子的关系更好,而他的这个毛病也没有得到改善,反而会脾气越来越大,闹得越来越凶,搞得我越来越心烦。
后来我反思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不断的尝试的共情,是不是真的共情,还是同情?妈妈们经常会挂在嘴边的就是:好啦,别哭了,不就是一个小玩具嘛,这次没拼成,下次可以耐心一点嘛,或者坏了我们可以再买。其实,这种说法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是一种内心觉得孩子小题大做,又不得不屈就的安抚。本质上说这样的交流关系是不对等的,缺乏真正的尊重。而真正的共情是什么呢?真正的共情是我理解你现在的痛苦,我允许你有情绪,我尊重你的情绪释放,我甚至还可以陪你待在你的情绪里一段时间,说到底共性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得到反思和启示的呢?其实是从老人在陪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老人在陪孩子的时候,他比我多了更多的耐心,孩子跟他在一起,没有更多的脾气,孩子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但是他的表现完全不一样。那是因为老人给了他更多的包容和情绪的容纳。爸爸妈妈往往原则性更强,无论是撒泼耍脾气,这个原则都是不可以轻易改变,但是父母一定也要多更多的耐心,也允许孩子伤心委屈,着急,愤怒,对不对?当我们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孩子就能感觉到,爸爸妈妈的感觉和我的感觉是有连接的,等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才有能力摆脱被情绪淹没而无法言说的那种无力和恐惧感,从而学会渐渐的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哭闹。
每天5分钟,育儿更轻松!
持续关注我,可加入群聊:309810359